休克患者水肿紫癜由微循环障碍致血管通透性增高引发水肿及凝血系统紊乱致紫癜,感染性休克病原微生物等加剧;临床表现水肿有部位程度差异儿童易及颜面部,紫癜有分布形态等特点;评估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处理包括治原发病、改善微循环、纠正凝血异常,护理中水肿部位抬高,紫癜部位清洁,考虑性别及儿童特点。
一、休克患者水肿紫癜的病理生理机制
休克引发微循环障碍,致使血管通透性异常增高,血浆外渗从而引发水肿;同时,休克状态下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如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进而导致皮肤出现紫癜。例如感染性休克时,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损伤血管内皮,促使炎症介质释放,加剧血管通透性增加与凝血异常,最终引发水肿紫癜表现。
二、临床表现特点
(一)水肿表现
水肿可出现在身体低垂部位或全身,程度随休克严重程度变化,轻者为局部轻度肿胀,重者呈现全身性明显水肿,皮肤紧张发亮。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儿童休克时水肿更易波及颜面部等部位,且因儿童生理特点病情变化更快。
(二)紫癜表现
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多分布于受压或皮肤暴露部位,颜色从暗红色渐变为紫红色,形状不规则,按压不褪色。
三、评估方法
(一)体格检查
关注水肿范围、程度、皮肤温度及弹性,紫癜分布、数量、形态等。
(二)实验室检查
行血常规(了解血小板计数等)、凝血功能检查(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血气分析(评估酸碱平衡及氧合情况)、肝肾功能等检查,明确休克病因及凝血、微循环等状况。
(三)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行超声等检查评估组织水肿情况,依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四、处理原则
(一)原发病治疗
针对休克原发病因施治,如感染性休克积极抗感染,失血性休克止血及补充血容量等。
(二)改善微循环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有效灌注。
(三)纠正凝血异常
若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情况,依病情使用抗凝或抗纤溶药物等。
(四)护理方面
水肿护理需抬高水肿部位促进血液回流;紫癜部位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摩擦损伤以防出血加重。不同性别患者处理无本质差异,但需考虑性别相关基础疾病对休克及水肿紫癜的影响;儿童患者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改善循环,密切观察病情及药物不良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