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激素脱发是常见脱发类型,与雄激素作用和遗传因素相关,遗传易感个体头皮毛囊对雄激素敏感致毛囊微小化脱发;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因素和雄激素作用;男性多从前额两侧及头顶渐现特定脱发模式,女性多为头顶弥漫性稀疏;好发于青春期后,男性发病率高,不良生活方式、家族病史可影响;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皮肤镜检查诊断,需与斑秃、休止期脱发等鉴别。
一、定义
雄性激素脱发,又称为雄激素性秃发,是一种常见的脱发类型,主要与雄激素作用及遗传因素相关。在遗传易感个体中,头皮毛囊对雄激素(主要是双氢睾酮)的敏感性增加,导致毛囊微小化,头发逐渐变细、变短,最终脱落。
二、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是雄激素性脱发的重要因素。如果家族中有雄性激素脱发的病史,个体患病的风险会增加。研究表明,相关基因位点与毛囊对雄激素的反应等机制有关联。
2.雄激素作用:体内的雄激素,尤其是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双氢睾酮,双氢睾酮与毛囊细胞上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影响毛囊的生长周期,使得毛囊萎缩,头发的生长周期缩短,头发逐渐变细、脱落。
三、临床表现
1.男性表现:通常从前额两侧头发开始变得纤细、稀疏,逐渐向头顶延伸,进而头顶头发也逐渐减少,最终可形成特定的脱发模式,如“M”型脱发(前额发际线后移呈M型)和头顶脱发融合,严重时仅枕部及两侧颞部保留剩余头发。
2.女性表现:女性患者脱发症状相对男性较轻,多表现为头顶头发弥漫性稀疏,发际线一般不后移,但随着病情进展,也可能出现头顶头发明显减少的情况。
四、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1.年龄:多见于青春期后,随着年龄增长,发病几率可能会有所变化,一般男性在青春期后逐渐发病,女性发病时间相对较晚,可在青春期后至更年期前后等阶段发病。
2.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这与男性体内雄激素水平相对较高以及遗传易感性在男性中更易表现有关。
3.生活方式:一些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对雄性激素脱发有一定影响,比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会影响内分泌功能,可能加重脱发症状;过度油腻的饮食可能影响头皮油脂分泌,进而对毛囊环境产生不良作用等。
4.病史:有家族雄性激素脱发病史的人群,相比无家族史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五、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脱发的模式、头发的粗细等临床表现来初步判断是否为雄性激素脱发。
2.皮肤镜检查:借助皮肤镜可以更清晰地观察毛囊的情况,比如看到毛囊变小等雄性激素脱发相关的特征性表现,辅助诊断。
六、与其他脱发类型的鉴别
1.斑秃:斑秃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斑片状脱发,脱发区皮肤光滑,无瘢痕,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与雄性激素脱发的渐进性、特定脱发模式不同。
2.休止期脱发:多有明确的诱因,如产后、大病后、严重营养不良等,脱发是弥漫性的,头发松动易脱落,去除诱因后头发可逐渐恢复生长,与雄性激素脱发的慢性渐进性过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