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桥接治疗是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的模式,先静脉溶栓再动脉取栓改善预后,适用大血管闭塞等患者,有提高再通率等优势但有出血等风险,治疗前后需严格评估、掌握适应证禁忌证并密切监测。
一、脑卒中桥接治疗的定义
脑卒中桥接治疗是指静脉溶栓联合动脉取栓的一种治疗模式。对于符合静脉溶栓指征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先进行静脉溶栓,之后再进行动脉取栓,通过这种联合方式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二、桥接治疗的流程及原理
1.静脉溶栓阶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血管内会形成血栓,导致脑部血流受阻。静脉溶栓是通过使用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等,溶解血管内的部分血栓,使堵塞的血管部分再通,恢复脑部的血液灌注。一般要求在发病后4.5小时内(阿替普酶)或6小时内(尿激酶等)应用静脉溶栓药物,以最大程度地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
2.动脉取栓阶段
在静脉溶栓后,如果血管再通情况不理想,或者存在大血管闭塞等情况,会进一步进行动脉取栓。通过血管介入的方法,利用取栓装置将血管内的血栓取出,直接恢复大血管的通畅,使更多的脑组织获得血液供应。动脉取栓通常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进行,能够更精准地处理血管内的血栓。
三、桥接治疗的适用人群及优势
1.适用人群
主要适用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尤其是发病时间在一定范围内(一般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开始静脉溶栓,然后根据情况评估是否适合动脉取栓)的患者。对于年龄方面,不同研究有不同结果,但一般来说,只要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相关操作,各年龄段符合指征的患者都可能适用,但需充分评估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等情况。女性患者在治疗中并无绝对的特殊禁忌,但要考虑其生理特点与男性可能存在的差异对治疗的影响,如妊娠等特殊情况需特殊评估。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需要在治疗前将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以降低治疗风险。
2.优势
相比单纯的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桥接治疗能够提高血管再通率。研究表明,桥接治疗可以使更多的患者血管达到完全再通,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例如一些临床研究显示,桥接治疗组患者的良好预后率高于单纯静脉溶栓组或单纯动脉取栓组。
四、桥接治疗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1.风险
出血风险是桥接治疗的主要风险之一。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都可能导致颅内出血,尤其是在血管再通过程中,血管壁受到刺激等可能引起出血。另外,动脉取栓操作本身也存在穿刺部位出血、血管损伤等风险。对于不同人群,风险程度可能不同,如老年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出血风险相对更高。
2.注意事项
在进行桥接治疗前,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梗死灶情况、血管状况等。要严格掌握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女性患者要考虑妊娠等特殊情况对治疗的影响,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在治疗前将基础疾病控制到合适状态,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风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症状等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