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其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症状等方面。认知功能障碍有记忆障碍(早期近事记忆减退且进行性加重)、执行功能障碍(完成复杂任务困难)、语言障碍(找词困难等且随病情加重);精神行为症状有抑郁(女性可能相对更易出现,需家人关怀)、焦虑(病情不稳定患者易出现,需家人疏导)、人格改变(多次脑血管事件致脑损伤严重者易出现,影响与周围人关系)、幻觉与妄想(部分患者出现,加重病情和生活负担,需专业处理及安全环境)
一、认知功能障碍
1.记忆障碍:早期多表现为近事记忆减退,患者可能会经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情,例如刚放置的物品位置、刚刚说过的话等,但对远期记忆影响相对较小,不过随着病情进展,远期记忆也会逐渐受累。在年龄较大的患者中,这种记忆障碍可能更容易被家人忽视,因为老年人本身记忆力会随年龄有一定下降,而血管性痴呆导致的记忆减退是进行性加重的,与正常衰老导致的记忆减退不同。对于有脑血管病史的老年人,若发现其记忆减退呈进行性加重,需警惕血管性痴呆。
2.执行功能障碍:患者在完成复杂任务时会出现困难,比如难以计划一天的活动、不能合理安排家务等。在生活方式方面,原本习惯自己打理生活的患者,可能会在病情发展后无法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日常事务。例如,原本能自己做饭的人,可能会在执行功能障碍时出现买菜后不知如何搭配食材、烹饪步骤混乱等情况。
3.语言障碍:表现为找词困难、言语重复或表达不清等。在病史方面,有过多次脑血管事件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语言障碍。例如既往有脑梗死病史,梗死部位涉及语言中枢相关区域,就可能引发语言方面的问题。随着病情发展,语言障碍可能会逐渐加重,影响患者的交流能力。
二、精神行为症状
1.抑郁: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表现。在性别方面,女性患者可能相对更易出现抑郁情绪,但这也与个体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有血管性痴呆的患者,家人的关心和支持非常重要,若发现患者出现抑郁症状,需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关怀。在生活方式上,原本性格开朗的患者在患病后可能因为认知功能下降等原因而出现情绪改变。
2.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坐立不安等。有脑血管病史且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例如,担心自己病情进一步恶化、担心给家人带来负担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在面对血管性痴呆带来的生活变化时,焦虑情绪可能会更为明显,需要家人耐心疏导。
3.人格改变:患者的性格可能发生明显变化,比如原本温和的人变得暴躁、自私等。在病史中,多次脑血管事件导致脑功能损伤较严重的患者更易出现人格改变。这种人格改变会影响患者与周围人的关系,在家庭生活中可能会引发矛盾,需要家人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尽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来帮助患者。
4.幻觉与妄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幻视、幻听或被害妄想等。例如,患者可能看到不存在的东西,或者坚信有人要伤害自己等。这些精神行为症状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负担,对于出现此类症状的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疗人员的评估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同时家人要给予安全的生活环境,避免患者受到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