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检查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头颅CT能快速发现脑出血、区分脑出血和脑梗死,头颅MRI对脑梗死早期诊断价值优、对脑出血不同时期有不同显示)、血管造影检查(DSA是“金标准”、有创有风险)、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感染等、凝血功能检查评估凝血状态、生化检查涉及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可发现病变、部分患者检查结果受影响),不同检查有各自特点及适用情况,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是脑血管病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快速发现脑出血,可见高密度病灶,对于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价值极高,能明确出血部位、范围等。对于脑梗死,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逐渐显示低密度梗死灶,可区分脑出血和脑梗死,尤其适合急诊患者快速筛查。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进行,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更应定期关注头颅CT情况,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
2.头颅MRI: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优于CT,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发现脑梗死病灶,能清晰显示脑组织的细微结构,对于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死灶以及小的梗死灶显示更敏感。对于脑出血,在急性期MRI显示不如CT,但在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能更准确判断出血情况。对于肾功能不全使用含碘造影剂有禁忌的患者,可选择头颅MRI检查。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不过儿童进行头颅MRI检查时需注意镇静等相关问题,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二、血管造影检查
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走行、有无狭窄、闭塞及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能明确脑血管病变的具体部位、范围和程度,为血管内治疗提供准确依据。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如穿刺部位出血、血管痉挛、对比剂过敏等。对于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对比剂过敏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是否适合行DSA检查。
三、血液检查
1.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贫血等情况,部分脑血管病患者可能存在血常规异常,如感染性脑血管病可能有白细胞升高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血常规的正常参考值有一定差异,对于儿童要注意其血常规与成人的不同特点,如有贫血等情况需进一步排查是否与脑血管病相关。
2.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可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对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且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可能提示易发生出血性脑血管病等情况。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药物的人群,凝血功能检查尤为重要,需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3.生化检查: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血糖异常(过高或过低)可影响脑血管病的发生和预后,糖尿病患者是脑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肝肾功能异常可影响药物的代谢和使用,在脑血管病的治疗中需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用药等。不同年龄人群的血糖、血脂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检查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
四、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可检测颅内动脉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评估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有助于发现脑血管狭窄、痉挛等病变。对于有头晕、头痛等疑似脑血管病症状的患者可进行TCD检查,该检查无创、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但对于颅骨较厚、声窗不好的患者可能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不同年龄人群的TCD正常参考值有差异,儿童的颅底动脉较细,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