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早期康复包括康复评估以明确起点和问题,进行良肢位摆放预防痉挛,开展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桥式运动训练、早期床边坐位训练,还可运用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肌肉收缩等,不同年龄、病史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相关训练的力度、角度、强度等以保证安全有效康复。
一、康复评估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前需进行全面康复评估,包括运动功能评估(如Brunnstrom分期等,用于了解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阶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如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自理能力水平)、认知功能评估等,通过评估明确患者康复起点及存在的问题,为后续个性化康复方案制定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评估重点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侧重,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关注平衡功能及跌倒风险评估。
二、体位摆放
1.良肢位摆放
仰卧位时,头部垫软枕,避免过伸、过屈和侧屈;患侧肩部用软枕垫高,使肩胛骨向前突,上肢伸展稍外展,前臂旋后,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垫起,防止后缩,患侧下肢髋、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保持微屈,防止外旋。
健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患侧下肢屈曲置于身体前面的另一软枕上,避免足内翻。
患侧卧位时,头部垫软枕,躯干略向后仰,患侧肩胛带充分前伸,患侧上肢前伸,前臂旋后,手指伸展,患侧下肢髋、膝关节略屈曲。体位摆放可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不同年龄患者因骨骼肌肉发育及身体机能差异,需注意体位摆放的力度和角度适宜,避免对皮肤等造成损伤,有特殊病史患者如骨质疏松者需更轻柔操作。
三、关节活动度训练
1.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
针对患者各个关节进行,如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方向的活动;肘关节可进行屈伸活动;腕关节可进行屈伸、桡侧偏、尺侧偏活动;髋关节可进行屈伸、外展、内收、内外旋活动;膝关节可进行屈伸活动;踝关节可进行背屈、跖屈、内翻、外翻活动等。每日可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但要避免引起疼痛及损伤。对于儿童患者,关节活动度训练需轻柔,依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老年患者因关节退变等因素,活动度训练要缓慢、适度,防止关节损伤;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肌肉紧张度异常的患者,活动时要注意力度和节奏。
四、桥式运动训练
1.仰卧位桥式运动
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双脚平放在床上,然后将臀部抬离床面,使身体成桥形。可从简单的臀部抬起开始,逐渐增加难度,如单腿桥式运动等。桥式运动有助于增强核心肌群力量,促进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对改善患者的平衡及转移能力有帮助。不同年龄患者进行桥式运动时需注意用力程度,儿童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老年患者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血压升高等问题,有心血管病史患者需监测血压等指标变化。
五、早期床边坐位训练
1.起始阶段坐位训练
先从床头抬高30°开始,逐渐增加床头抬高角度至90°,每次训练时间可从5-10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分钟左右。坐位训练可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心肺功能及躯干控制能力,有助于向站立及步行训练过渡。对于有颈椎病变等病史患者,床头抬高角度需谨慎调整,避免加重颈椎损伤;老年患者坐位训练时要注意防止头晕等体位性低血压情况发生,可缓慢进行角度调整并监测生命体征。
六、电刺激疗法
1.神经肌肉电刺激
利用低频电流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改善肌肉的神经支配。可用于偏瘫侧肌肉的刺激,根据患者肌肉情况选择合适的刺激参数,如频率、脉冲宽度等。不同年龄患者对电流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需使用安全的低强度刺激;老年患者要注意刺激强度适中,避免引起不适;有心脏起搏器等电子植入设备患者需谨慎使用,避免干扰设备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