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是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多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等伴随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康复治疗包括康复训练、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性别及有特殊病史患儿康复有不同要点
病因方面
出生前因素:孕妇孕期感染(如TORCH感染,包括弓形虫、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感染)、接触放射线、酗酒、吸烟、严重营养不良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胎儿脑的正常发育,增加脑瘫发生风险。例如,孕妇孕期感染风疹病毒,可能导致胎儿脑发育异常,引发脑瘫。
出生时因素: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等。早产儿由于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是神经系统,更容易出现脑损伤;低出生体重儿脑的重量轻、体积小,脑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易发生脑性瘫痪;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如发生缺氧缺血,会导致脑的能量代谢障碍,引起脑损伤,增加脑瘫发病几率。
出生后因素:新生儿期严重黄疸(胆红素脑病)、颅内出血等。胆红素脑病可导致基底核等部位损伤,影响神经功能;颅内出血会破坏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引发脑瘫。
临床表现方面
运动障碍:运动发育落后,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运动及手指精细运动发育均迟于正常儿童。运动姿势异常,常见的有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如痉挛型脑瘫患儿表现为肌张力增高,出现尖足、剪刀步等异常姿势;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的运动。
姿势异常:常表现为各种异常的姿势反射,如握持反射延迟消失、拥抱反射活跃等。患儿可能呈现出头后仰、下肢交叉等异常姿势。
伴随症状
智力障碍:约2/3的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其中重度智力低下者较为常见。
癫痫:约1/3-1/2的患儿合并癫痫,癫痫的发作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影响患儿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感知觉障碍:部分患儿存在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等)、听力障碍、触觉和位置觉异常等。
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或口吃等,有的患儿可能完全失语。
精神行为异常:如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孤僻、任性等。
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孕妇孕期情况、分娩史、新生儿期病史等,了解可能导致脑损伤的相关因素。
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患儿的运动功能、肌张力、姿势反射等,观察有无异常的运动表现和姿势。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显示脑的结构异常,如脑发育不良、脑梗死、脑出血等情况;头颅CT有助于发现颅内出血等病变,但对于脑实质病变的显示不如MRI清晰。
脑电图检查:可发现是否合并癫痫及癫痫的类型,约半数脑瘫患儿伴有脑电图异常,尤其是有癫痫发作的患儿。
康复治疗方面
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功能训练、智力训练、语言训练等。运动功能训练旨在改善患儿的运动姿势和运动能力,通过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Bobath技术、Vojta技术等,帮助患儿提高肌肉控制能力、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智力训练和语言训练则根据患儿的智力和语言发育情况,进行相应的认知、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训练。
手术治疗:对于部分痉挛型脑瘫患儿,在合适的时机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等,以改善肌肉痉挛状态,但手术治疗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康复治疗的重点和方法有所不同。婴儿期是脑发育的关键时期,早期干预康复训练效果往往较好;学龄期患儿则需要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注重融入学校生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女性患儿,在康复过程中要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身体残疾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男性患儿也同样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制定。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如曾有胆红素脑病病史的患儿,在康复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其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康复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