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区别
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是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异常有关,初潮后1-2年出现,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对症治疗为主;继发性痛经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初潮后数年出现且疼痛进行性加重,妇科检查有异常体征,辅助检查可发现病灶,治疗针对器质性疾病,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情况需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合成与释放异常有关,PGFα和PGE含量增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前列腺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继发性痛经:是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随着月经周期而出血,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盆腔粘连、炎症反应等,从而导致痛经,其发病机制与异位内膜组织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炎症介质等参与有关,且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影响生殖功能等。
二、临床表现差异
原发性痛经:通常在月经初潮后1-2年内出现,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区域,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部分患者还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全身症状,但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
继发性痛经:疼痛多在初潮后数年出现,且疼痛程度进行性加重。疼痛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经期,在月经前、经期、月经后均可出现疼痛,除了下腹部疼痛外,还可能伴有其他盆腔器质性疾病相关的症状,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有性交痛、不孕等表现,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能有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表现。
三、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不同
原发性痛经:妇科检查通常无阳性体征,盆腔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一般无器质性病变发现。
继发性痛经:妇科检查可发现异常体征,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触及盆腔触痛性结节、子宫后倾固定等;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触及均匀性增大的子宫、质硬且有压痛等。辅助检查方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糖类抗原125)可能升高,盆腔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可发现异位内膜病灶;子宫腺肌病患者盆腔超声可显示子宫均匀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等。
四、治疗原则区别
原发性痛经: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疼痛较轻的患者,可通过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月经期间轻度不适是生理反应,消除紧张和顾虑;疼痛不能忍受时可辅以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痛经症状。
继发性痛经:治疗需针对引起痛经的器质性疾病进行。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生育要求等选择药物治疗(如GnRH-a类药物等)或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可根据病情采取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子宫等治疗方式,其治疗的关键是去除引起痛经的器质性病灶,从而缓解痛经症状。
五、特殊人群情况考虑
青春期女性:原发性痛经较为常见,此阶段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因月经初潮带来的生理变化可能导致焦虑等情绪,而情绪因素可能加重痛经。应指导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等。对于原发性痛经的药物治疗,优先选择NSAIDs,但要注意药物可能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
育龄期女性:继发性痛经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相对较高,此阶段女性有生育需求,在治疗继发性痛经时需兼顾生育功能,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需根据生育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育龄期女性要重视妇科检查,早期发现盆腔器质性疾病。
围绝经期女性:若出现继发性痛经,需警惕是否有盆腔器质性疾病恶变等情况,要加强相关检查,如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入围绝经期后症状可能不缓解甚至加重,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