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指妊娠28周但不足37周分娩,28周是重要分界点,不同孕周预后异。母体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胎儿及胎盘因素有多胎妊娠、胎盘异常等。临床表现为子宫收缩等,诊断靠症状评估、宫颈检查等。早产致新生儿易现并发症,预防需针对母体加强保健、指导健康生活方式,有早产征兆可采取医疗措施等。
一、早产的定义
早产是指妊娠达到28周但不足37周分娩者。妊娠满28周后至37周前出生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
(一)孕周划分的意义
从医学角度,28周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因为在28周之前出生的胎儿各器官发育相对更不成熟,而达到28周后胎儿有一定的存活可能,但仍面临诸多健康风险。对于不同孕周的早产儿,其预后情况有较大差异,孕周越小,早产儿出现各种并发症的风险越高,例如孕周<32周的早产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孕周较大的早产儿。
二、早产的相关因素
(一)母体因素
1.年龄:孕妇年龄过小(如<18岁)或过大(如>35岁)都可能增加早产风险。年轻孕妇可能存在子宫发育等方面的相对不成熟,而高龄孕妇自身身体机能下降,染色体异常等风险增加,容易引发早产。例如,有研究表明,高龄孕妇(年龄≥35岁)早产发生率高于适龄孕妇。
2.生活方式:孕妇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早产风险。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从而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酗酒则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干扰胎儿的正常发育进程,增加早产的发生几率。
3.病史:孕妇有某些基础疾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也容易发生早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使胎盘血管痉挛,影响胎盘功能,导致胎儿供氧、供营养不足;糖尿病孕妇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胎儿的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增加早产风险。
(二)胎儿及胎盘因素
1.多胎妊娠: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宫腔内压力增高,容易导致早产。例如,双胎妊娠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
2.胎盘异常:如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胎盘异常情况,会影响胎儿的正常供血、供氧,从而引发早产。例如,前置胎盘时,胎盘附着位置异常,容易在妊娠中晚期出现阴道出血等情况,进而导致早产。
三、早产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产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子宫收缩,最初为不规则宫缩,常伴有少许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以后可发展为规则宫缩,其过程与足月临产相似。随着宫缩逐渐加强,宫颈管进行性缩短,继而扩张。
(二)诊断
1.临床症状评估:医生通过询问孕妇是否有不规则宫缩、阴道流血等症状来初步判断是否有早产迹象。
2.宫颈检查:进行阴道检查或超声检查评估宫颈长度和宫颈内口形态等。一般来说,宫颈长度<25mm或宫颈内口扩张等情况提示早产风险增加。例如,超声测量宫颈长度是评估早产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宫颈长度短于一定值时,需密切监测早产情况。
3.胎心监测等其他检查:通过胎心监测等了解胎儿的宫内情况,综合判断是否存在早产可能。
四、早产对新生儿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一)对新生儿的影响
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容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系统方面,可能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这是因为早产儿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心血管系统方面,可能出现动脉导管未闭等问题;神经系统方面,容易发生颅内出血、脑室内出血等,严重时可能影响新生儿的智力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等。
(二)预防措施
1.针对母体的预防
对于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例如,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血压监测、产检等,控制病情发展,降低早产风险。
指导孕妇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2.医疗干预方面:对于有早产征兆的孕妇,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如使用宫缩抑制剂等药物来抑制宫缩,延长孕周,为胎儿的进一步成熟争取时间,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疗规范。同时,对于一些因母体疾病等必须提前终止妊娠的情况,要做好早产儿的救治准备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