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缺血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慢性缺血等情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短时间可缓解,脑梗死症状持久严重,慢性缺血有认知功能减退、头痛头晕等表现,还存在眼部表现及情绪精神状态改变等情况,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疾病人群易出现相关症状
一、脑部缺血相关症状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表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常见的早期表现形式。其症状多在短时间内出现,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缓解。常见的有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表现为手部、面部或腿部等单侧部位的力量减弱,像拿东西不稳、行走时一侧肢体有拖曳感等;也可出现单侧面部麻木,感觉面部有异样的麻木感;还可能有言语不利,说话时出现口吃、表达不流畅等情况,这是因为脑部供血不足影响了语言中枢相关区域的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发生TIA时表现可能类似,但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较多,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长期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发生TIA的风险相对较高,有脑血管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TIA的几率也会增加。
2.脑梗死相关表现
当脑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发展,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时,症状会相对持久且可能更严重。如果是大脑半球梗死,可能出现对侧偏瘫,即身体一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比如不能自主活动、痛觉等感觉减退;偏身感觉障碍,表现为对侧身体的麻木、刺痛等异常感觉;偏盲等视觉障碍。如果是后循环脑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走路不稳、肢体动作不协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说话不清)等症状。不同年龄的脑梗死患者,恢复情况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轻人相对恢复可能较好,但也取决于梗死的部位和范围。有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不佳的人群,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更高,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而增加脑梗死发生的可能性。
二、脑部慢性缺血相关症状
1.认知功能减退
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部长期慢性缺血,会逐渐影响认知功能。早期可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尤其是近期记忆力下降,比如经常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刚放置的物品位置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计算力下降(如难以进行简单的算术运算)、判断力减退等情况。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老年人本身认知功能有一定生理性减退,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认知功能减退可能会加速这种衰退。有长期吸烟史、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由于血管病变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认知功能减退。
2.头痛头晕
部分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症状。头痛的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等,头晕则表现为头部昏沉感、眩晕感,在体位改变时可能加重,比如从卧位突然坐起或站立时头晕明显加重。不同性别在头痛头晕的表现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生理阶段,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头痛头晕症状相对更明显。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压力大的生活方式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头痛头晕症状,而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头痛头晕症状可能更为频繁和严重。
三、其他相关表现
1.眼部表现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影响眼部供血,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表现。例如,可能出现一过性黑矇,即突然眼前发黑,但很快恢复;也可能有视野的部分缺失,如看到的范围变窄等。不同年龄人群眼部表现有所不同,老年人眼部本身存在一定退行性变,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眼部症状可能更容易被忽略。有高血脂且血脂长期控制不佳的人群,眼部血管受累导致相关症状的风险增加。
2.情绪和精神状态改变
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部供血异常,可能导致情绪和精神状态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紧张不安、烦躁等。不同性别在情绪改变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抑郁等情绪问题,但这也与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活事件等多种因素相关。长期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的人群,更易出现情绪和精神状态的改变,而有脑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人群,情绪和精神状态改变的几率可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