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消化道出血引发贫血的鉴别从病史采集与一般表现评估、实验室检查鉴别、内镜检查鉴别、影像学检查鉴别展开。病史采集需问诱因、出血表现等,一般表现观察面色等及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看Hb等及红细胞形态,血生化查血清铁等、维生素B和叶酸水平、网织红细胞计数;内镜检查胃镜可直接观察病因;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辅助,CT及MRI助肿瘤相关鉴别。
一、病史采集与一般表现评估
病史方面:需详细询问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如是否有饮酒史、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情况,以及出血的具体表现,包括呕血的颜色(如鲜血、暗红色血或咖啡渣样物)、黑便的性状等,还有出血的量和持续时间。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有关,老年人则需考虑消化道肿瘤等情况;女性要询问是否处于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等对出血相关因素的影响。
一般表现:观察患者的面色、甲床、睑结膜等部位的颜色,贫血患者通常面色苍白、甲床及睑结膜苍白。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急性大量出血时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表现,慢性小量出血时生命体征可能相对平稳但仍存在贫血相关的一般表现变化。
二、实验室检查鉴别
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是贫血的直接证据。一般来说,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可诊断为贫血。通过动态观察Hb和RBC的变化,还可判断贫血的进展情况,如急性大量出血时Hb和RBC可迅速下降,慢性出血则呈逐渐下降趋势。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外周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形态,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MCV(平均红细胞体积)<80fl,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7pg,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0g/L;巨幼细胞贫血时红细胞呈大细胞性,MCV>100fl。不同形态学改变有助于鉴别贫血的类型,结合上消化道出血病史,可进一步推测贫血的原因。
血生化检查
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及转铁蛋白饱和度: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这是因为上消化道出血导致铁丢失过多,引起体内缺铁状态。
维生素B和叶酸水平:巨幼细胞贫血时血清维生素B<74pmol/L,或叶酸<6.8mmol/L。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若存在长期营养不良等情况,可能影响维生素B和叶酸的摄入或吸收,从而导致巨幼细胞贫血。
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反映骨髓红细胞生成功能。上消化道出血后,骨髓会代偿性增生,网织红细胞计数可升高,急性出血后5-10天网织红细胞达高峰,如>5%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而溶血性贫血等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变化有其自身特点,可用于鉴别。
三、内镜检查鉴别
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溃疡、肿瘤、静脉曲张等病变。如果发现溃疡出血,可根据溃疡的形态、大小等初步判断出血的急缓程度;若发现肿瘤性病变,则需进一步考虑肿瘤导致出血引发贫血的可能。不同病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其内镜下表现不同,这对于鉴别贫血因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具体病因至关重要。
四、影像学检查鉴别
X线钡餐检查:对于一些不宜行胃镜检查或胃镜检查未能明确病因的患者,可考虑X线钡餐检查。但该检查对病变的显示不如内镜直观,主要用于观察消化道的形态、蠕动等情况,如发现龛影等可能提示溃疡病变,但对于微小病变或早期肿瘤的诊断价值有限。在评估上消化道出血引发贫血的病因时,可作为辅助检查手段,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怀疑上消化道肿瘤且内镜检查未能完全明确情况时,CT及MRI检查有助于发现消化道外的转移病灶等情况,了解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判断肿瘤的分期等有一定帮助,从而间接与上消化道出血引发贫血的病因鉴别相关。例如,通过CT检查发现腹腔内有肿大淋巴结等情况,可辅助分析可能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