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是常见脑血管疾病,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引发神经功能缺损。发病机制是脑部血管狭窄或闭塞,如动脉粥样硬化或栓子堵塞。临床表现因梗死部位而异,有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利等。诊断靠影像学(CT、MRI)和血管检查(颈部超声、DSA)。治疗原则包括早期溶栓、改善脑循环、神经保护。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如老年人需监测指标、糖尿病患者需精细控血糖、高血压患者需谨慎降压、儿童病因特殊治疗谨慎。
发病机制
主要是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发生了狭窄或闭塞,常见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斑块形成,使得血管腔逐渐狭窄,最终完全堵塞;也可能是血液中的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形成的栓子等)随着血流移动,堵塞了脑部的小血管。例如,当颈部的颈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在某些诱因下(如血压突然降低、血流缓慢等)导致血管内的血液供应不足,相应脑组织就会发生急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
不同的脑梗死部位会导致不同的症状。一般来说,患者可能出现突然发生的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比如拿东西拿不稳、走路时腿无力、一侧面部麻木等;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清楚、不能流利表达自己的意思;还可能出现口角歪斜、流口水、视物模糊、头晕、头痛甚至意识障碍等症状。例如,如果是左侧大脑半球梗死,可能会出现右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以及语言功能障碍;如果是脑干梗死,可能会影响呼吸、心跳等重要的生命中枢,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呼吸急促、心跳节律紊乱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在发病早期可以快速发现脑部是否有梗死病灶,不过对于早期较小的梗死灶可能不太敏感。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更为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就能发现缺血病灶,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梗死的部位、范围等情况。例如,通过MRI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可以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发现脑梗死的病灶。
血管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可以检查颈部动脉是否有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等情况;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的部位等,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进一步的治疗。
治疗原则
早期溶栓治疗:如果在发病后的时间窗内(一般是4.5小时内对于静脉溶栓药物阿替普酶等),符合溶栓指征,可以进行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脑部的血液供应,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神经功能缺损。
改善脑循环:使用一些药物来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比如使用丁苯酞等药物,它可以改善缺血区的微循环,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神经保护治疗:应用一些药物来保护神经细胞,减少缺血缺氧对神经细胞的损害,如依达拉奉等药物,它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脑梗死引起的氧化应激损伤。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因为血压过高可能加重出血风险,血压过低又会影响脑灌注;血糖异常也会影响脑梗死的预后。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更高,且脑梗死发生后血糖的控制需要更加精细。过高的血糖会加重脑梗死的病情,过低的血糖又可能引起低血糖昏迷等并发症。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合理调整降糖方案,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血压的管理需要谨慎。一般来说,不能快速将血压降得过低,因为脑梗死急性期往往存在脑灌注不足的情况,过度降压可能进一步加重脑缺血。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调整血压。
儿童:儿童发生急性脑梗死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往往有其特殊的病因,如先天性血管畸形、血液系统疾病等。儿童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因为儿童的脑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来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