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会引发运动、认知、语言、吞咽、二便等多方面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运动协调障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失语症、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呛咳、尿失禁、大便失禁等,不同患者后遗症表现有别,需依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与护理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一、运动功能障碍
1.肢体瘫痪:脑血管病后常见的运动后遗症之一是肢体瘫痪,如偏瘫。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导致大脑皮层运动区或其传导通路受损,使得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出现障碍。不同部位的脑血管病变会导致相应肢体的瘫痪,例如左侧大脑病变可能引起右侧肢体的瘫痪。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肢体瘫痪的恢复可能会相对困难。而生活方式上,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肢体瘫痪后更不利于功能的恢复。对于有脑血管病病史的患者,应尽早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2.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共济失调,患者无法准确完成精细动作,如持物不稳、行走摇晃等。这是由于病变影响了小脑或其相关传导通路,导致机体的平衡和运动协调功能受损。在性别上,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运动协调障碍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区别,需要根据其年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二、认知功能障碍
1.记忆力减退:脑血管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减退,包括近记忆力和远记忆力。这是因为脑血管病变影响了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脑区,如海马等。老年患者本身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就有下降趋势,患脑血管病后记忆力减退可能会更加明显。对于有脑血管病病史的老年患者,家属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帮助其进行记忆力训练,如让患者回忆过去的事情、重复简单的指令等。
2.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完成某项任务,这与大脑神经功能受损有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对于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
三、语言功能障碍
1.失语症:包括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多种类型。运动性失语表现为患者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无法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则是患者能发音,但不能理解他人语言的含义。这是由于脑血管病变累及了大脑语言中枢所致。不同年龄的患者,语言功能障碍的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的语言中枢可塑性相对较强,恢复可能相对较好,而老年患者恢复相对困难。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语言障碍类型进行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2.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语调异常等。这是因为支配发音器官的神经或肌肉受到影响,导致发音功能出现障碍。对于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在进行构音训练时要耐心指导,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的发音功能。
四、吞咽功能障碍
1.吞咽困难:脑血管病后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这是由于病变影响了吞咽反射的神经通路或相关肌肉。吞咽困难可能导致患者进食减少,进而引起营养不良等问题。在年龄上,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机能下降,吞咽困难的危害可能更大。对于存在吞咽困难的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应给予软食、半流食等易吞咽的食物,必要时可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
2.呛咳:在吞咽过程中容易发生呛咳,这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对于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家属在照顾时要注意进食的速度和姿势,避免患者呛咳。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进食后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五、二便失禁
1.尿失禁:脑血管病后可能出现尿失禁,这是因为病变影响了大脑对排尿中枢的控制。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可能存在前列腺增生等问题,尿失禁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对于出现尿失禁的患者,要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更换尿布,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2.大便失禁:患者无法控制大便的排出,这与大脑对排便中枢的控制失调有关。在生活方式上,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同样要注意会阴部的清洁护理。
脑血管病的后遗症多样,不同患者的后遗症表现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