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与前列腺素合成释放、子宫收缩异常、精神神经因素相关,继发性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有不同疼痛特点和伴随症状,诊断依据病史等,处理包括非药物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原发性用非甾体抗炎药,继发性针对原发病),女性需据此维护健康
原发性痛经的相关因素
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月经来潮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PG)合成与释放增加,尤其是PGFα和PGE含量升高,前列腺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青春期女性前列腺素合成旺盛,是原发性痛经的常见人群。
子宫收缩异常:子宫收缩过强或不协调,子宫缺血缺氧,导致痛经。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女性,可能因盆腔血液循环不畅,影响子宫正常收缩,增加原发性痛经发生风险。
精神神经因素:焦虑、紧张、压力大等精神神经因素可加重痛经感觉。现代女性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这部分人群原发性痛经发生率可能相对较高。
继发性痛经的相关疾病及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如卵巢、盆腔腹膜等。异位的内膜组织随月经周期出血,刺激局部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疼痛。育龄期女性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人群,也是继发性痛经的常见发病人群,据相关研究,约50%以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痛经症状。
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层内出现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子宫肌层肥厚,经期病灶出血导致子宫痉挛性收缩引起痛经。多发生于30-50岁经产妇,有过多次妊娠、分娩及宫腔操作史的女性患子宫腺肌病风险增加,从而继发痛经的概率也较高。
痛经的临床表现
疼痛特点:原发性痛经多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通常位于下腹部耻骨上,可放射至腰骶部和大腿内侧。继发性痛经则疼痛从月经前数日开始,月经来潮后持续加重。
伴随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青春期女性可能因痛经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育龄期女性可能因痛经影响生育相关心理状态等;中老年女性若为继发性痛经,还可能伴有原发病相关症状,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伴有月经异常(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痛经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月经史及临床表现。通过详细询问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等。妇科检查可初步判断有无盆腔器质性病变,对于原发性痛经一般无阳性体征,继发性痛经可能发现子宫增大、附件包块等异常。
鉴别诊断:需与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异位妊娠破裂等疾病鉴别。慢性盆腔炎多有盆腔炎症病史,表现为下腹部隐痛、坠胀,伴有腰骶部酸痛,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卵巢囊肿蒂扭转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侧下腹剧痛,常伴恶心、呕吐甚至休克;异位妊娠破裂多有停经史,突发下腹一侧撕裂样疼痛,伴有阴道流血等。
痛经的处理原则
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月经期间注意保暖,尤其是下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等;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痛经,但月经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青春期女性可通过适度运动增强体质;育龄期女性运动可调节身体状态;中老年女性运动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
心理疏导: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减轻痛经带来的不适感觉。不同年龄人群心理疏导方式可有所不同,青春期女性可通过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调节心理;育龄期女性可通过家人陪伴等缓解心理压力;中老年女性可寻求专业心理疏导帮助。
药物治疗:对于原发性痛经,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仅提及药物名称);对于继发性痛经,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使用GnRH-a等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病情的患者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不同。
总之,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症状,了解其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及处理原则等对于女性维护自身健康非常重要,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