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多种表现,包括月经紊乱,如周期改变、经量异常;血管舒缩症状,如潮热(短暂面颈部发红、轰热、出汗)、盗汗(夜间大量出汗);精神神经症状,如情绪波动(易激动、烦躁或低落抑郁)、记忆力减退;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如阴道干燥(分泌物减少、干涩、同房疼痛)、尿频尿急(泌尿生殖系统萎缩所致);骨骼肌肉症状,如骨质疏松(骨痛、骨折风险增加)、关节肌肉疼痛(累及多关节、与代谢变化相关),女性需关注自身相关表现,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严重时及时就医。
一、月经紊乱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月经紊乱是常见表现之一。此阶段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卵泡发育异常,导致月经周期改变,可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比如原本28-30天的周期,可能变为35天甚至更长;也可出现月经周期缩短,或者月经经期紊乱,经量时多时少。从年龄角度看,一般45-55岁左右进入围绝经期,这个年龄段女性月经紊乱较为多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可能会加重月经紊乱的程度。对于有月经紊乱情况的女性,需关注自身身体变化,若月经紊乱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就医评估。
二、血管舒缩症状
(一)潮热
潮热是围绝经期综合征较为典型的血管舒缩症状。表现为反复出现短暂的面部和颈部皮肤阵阵发红,伴有轰热,然后出汗,一般持续1-3分钟。其发生机制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失调有关。年龄上,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更容易出现潮热症状,随着年龄接近50岁左右,发生率逐渐增高。生活方式中,食用辛辣食物、饮酒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潮热发作。对于潮热症状明显的女性,应注意避免诱因,保持居住环境凉爽舒适。
(二)盗汗
盗汗也是常见的血管舒缩症状表现形式。夜间睡眠时出现大量出汗,可导致被褥湿透。同样与雌激素水平波动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在年龄方面,围绝经期女性是主要发病人群,生活方式上,睡前剧烈运动、被子盖得过厚等可能会加重盗汗情况,女性需注意调整生活习惯来缓解。
三、精神神经症状
(一)情绪波动
围绝经期女性常出现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可能表现为容易激动、烦躁、焦虑,也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这与雌激素水平下降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等的平衡有关。从年龄因素看,45岁左右开始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随着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情绪波动更为明显。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或生活压力大的状态下,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加剧的情况。对于有情绪波动的女性,家人应给予更多理解和陪伴,帮助其舒缓情绪。
(二)记忆力减退
部分围绝经期女性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情况,表现为对近期发生的事情容易遗忘等。这与雌激素缺乏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有关。年龄上,围绝经期阶段的女性相对更容易出现记忆力方面的变化,生活方式中,缺乏规律的脑力活动锻炼等可能会加重记忆力减退的程度,女性可通过适当进行脑力训练来维持记忆力。
四、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一)阴道干燥
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萎缩,分泌物减少,导致阴道干燥。女性会感觉阴道干涩,同房时可能出现疼痛等不适。年龄上,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干燥的发生率增加,生活方式中,过度清洁阴道等可能会破坏阴道正常的微环境,加重阴道干燥症状,女性应注意保持阴道的适度清洁。
(二)尿频、尿急
围绝经期女性泌尿生殖系统萎缩,可出现尿频、尿急症状。这是因为尿道黏膜变薄,尿道括约肌功能减退等原因导致。在年龄因素影响下,围绝经期女性此症状较为常见,生活方式中,饮水过多但又没有及时排尿等可能会加重尿频、尿急的不适,女性需注意合理安排饮水量。
五、骨骼肌肉症状
(一)骨质疏松
雌激素对维持骨密度有重要作用,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容易发生骨质疏松。表现为骨痛,尤其是腰背部疼痛,且骨折风险增加。年龄上,围绝经期开始后,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风险逐渐升高,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钙摄入不足等会加重骨质疏松的发展,女性应注意增加含钙食物的摄入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
(二)关节肌肉疼痛
部分围绝经期女性会出现关节肌肉疼痛,可能累及膝关节、肩关节等部位。与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的肌肉骨骼系统代谢变化有关。年龄上,围绝经期阶段的女性容易出现该症状,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关节受寒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关节肌肉疼痛,女性需注意关节的保暖和适度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