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瘫痪临终患者在身体功能、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多方面有诸多表现,包括运动功能逐渐丧失、呼吸功能受影响、心率血压异常、血液循环不畅、食欲减退、消化吸收障碍、意识状态改变、反射减弱消失、皮肤色泽温度改变、二便失禁等,对其照顾需关注特殊人群皮肤护理、监测生命体征、给予舒适临终关怀与心理支持。
一、身体功能逐渐丧失相关表现
1.运动功能方面
肌肉严重萎缩,长期瘫痪患者由于缺乏运动,肌肉会逐渐失去力量和体积,表现为肢体变得非常瘦弱,活动能力几乎完全丧失,无法进行任何自主的肢体运动,包括翻身、抬手、抬腿等基本动作都无法完成。这是因为神经冲动无法有效地传递到肌肉,肌肉长期处于废用状态,导致肌纤维萎缩。
关节挛缩变形,由于关节长时间处于固定姿势,缺乏活动,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等组织会发生挛缩,使关节活动范围逐渐减小,甚至固定在某个畸形的位置,例如膝关节屈曲挛缩、髋关节外旋挛缩等,进一步限制了身体的活动能力。
2.呼吸功能方面
呼吸肌无力,长期瘫痪可能影响呼吸相关肌肉的功能,导致呼吸肌无力。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浅快,肺活量明显降低。这是因为控制呼吸的肌肉得不到有效的神经支配和正常的运动刺激,肌肉功能衰退。例如,肋间肌和膈肌等呼吸肌力量减弱,会影响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需要依赖呼吸机维持呼吸。
痰液排出困难,由于呼吸肌无力,咳嗽反射减弱,患者无法有效地将呼吸道内的痰液咳出,容易导致肺部感染,进一步加重呼吸功能的障碍。痰液在气道内积聚,会影响气体交换,使患者缺氧加重,出现口唇发绀等表现。
二、循环系统相关表现
1.心率和血压变化
心率可能出现异常,长期瘫痪患者由于身体代谢率降低,活动量减少,心脏的负荷减轻,可能会出现心率减慢的情况。但在临终前,由于身体机能的严重衰退,也可能出现心率加快的紊乱情况。血压方面,可能会出现血压不稳定,临终前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失调,导致外周循环阻力降低,血压难以维持正常水平。
血液循环不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的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容易出现肢体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同时,血液循环不畅还可能导致皮肤营养障碍,出现皮肤苍白、干燥、弹性降低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发生压疮,而且压疮难以愈合,进一步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
三、消化系统相关表现
1.食欲减退
长期瘫痪患者由于身体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下降,导致食欲明显减退。患者可能几乎没有进食欲望,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进一步加重身体的虚弱状态。这是因为胃肠的神经调节和肌肉运动功能都受到影响,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和排空过程受阻。
2.消化吸收障碍
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由于胃肠黏膜的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以及消化酶分泌减少等原因,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受到严重影响,患者可能出现营养不良,体重迅速下降,身体的各项机能进一步衰退。
四、神经系统相关表现
1.意识状态改变
在临终前,长期瘫痪患者的意识可能逐渐模糊,从嗜睡到昏睡,最终可能陷入昏迷状态。这是由于大脑的血液供应不足,神经细胞功能严重受损,无法维持正常的意识活动。
2.反射减弱或消失
各种生理反射会逐渐减弱或消失,例如角膜反射、吞咽反射等。角膜反射减弱表现为用棉絮轻触角膜时,眨眼反应不灵敏;吞咽反射减弱则会导致患者容易出现误吸,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
五、其他方面表现
1.皮肤表现
皮肤色泽改变,临终前长期瘫痪患者的皮肤可能变得灰暗、无光泽,呈现出一种病态的颜色。这是因为全身血液循环不畅,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皮肤的颜色发生变化。同时,皮肤的温度也可能降低,摸起来比较冰凉。
2.二便失禁
由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患者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膀胱和直肠的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无法自主控制尿液和粪便的排出,这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不适,也增加了护理的难度,而且容易引发皮肤感染等并发症。
对于长期瘫痪临终患者的照顾,需要特别关注特殊人群的情况,比如老年人长期瘫痪,要注意皮肤护理,定期翻身、擦拭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给予患者尽可能舒适的临终关怀,尊重患者的意愿,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情感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