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指妊娠28周至不足37周分娩,分28-32周和32-37周早产儿,有孕妇自身(年龄、病史、生活方式)、胎儿及胎盘(多胎、胎盘异常)等高危因素,需定期产检、避免不良刺激来预防,可通过宫颈长度监测、阴道分泌物检查等监测早产。
一、早产的定义及孕周划分
早产是指妊娠达到28周但不足37周间分娩者。妊娠满28周但不足37周出生的新生儿称为早产儿。
(一)28-32周的早产儿
此阶段出生的早产儿各器官发育尚不够健全,体重多在1000-1500g左右,肺发育不成熟,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发生率较高,神经系统发育也相对不完善,易出现脑室内出血等情况。从年龄角度看,胎儿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就提前娩出,性别差异在此阶段对早产胎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同性别的早产儿在生长发育后续可能面临的一些细微差异,但并非决定性因素。生活方式方面,孕妇在孕期若有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会增加早产风险,对于有此类病史的孕妇更应加强孕期管理。
(二)32-37周的早产儿
这一阶段的早产儿体重相对28-32周的早产儿更重,各器官功能相对稍成熟些,但仍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肺部功能可能还未完全完善,有发生新生儿肺炎等风险。年龄上处于即将足月但尚未足月的状态,性别因素对其影响同样不是主导性的,生活方式中孕妇的营养状况等会影响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进而影响早产发生,有营养不良病史的孕妇需特别关注营养补充以降低早产风险。
二、早产的高危因素及相关人群注意事项
(一)孕妇自身因素
1.年龄因素
年龄过小(如小于18岁)的孕妇,身体各器官尤其是生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子宫胎盘功能相对较差,发生早产的风险较高。而年龄过大(如大于35岁)的孕妇,卵子质量下降,孕期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并发症的几率增加,这些并发症会增加早产的可能性。对于年龄过小或过大的孕妇,孕期需更密切产检,加强孕期保健,如年龄过小的孕妇要注意合理营养摄入促进自身和胎儿发育,年龄过大的孕妇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2.病史因素
有既往早产史的孕妇,再次发生早产的风险明显高于无早产史的孕妇。这类孕妇在本次孕期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产检,可能需要提前住院待产等。有子宫肌瘤等子宫畸形病史的孕妇,子宫结构异常会影响胎儿的生长空间和子宫的稳定性,增加早产风险,孕期需密切监测子宫情况。
3.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的孕妇,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导致子宫血管收缩,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增加早产风险。酗酒的孕妇,酒精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早产等。对于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孕妇,必须严格戒烟戒酒,家人要给予支持帮助其改变生活方式。
(二)胎儿及胎盘因素
1.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胎盘血液循环障碍等情况更容易发生,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多胎妊娠的孕妇在孕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尽量延长孕周,加强产检频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及孕妇自身状况。
2.胎盘异常
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胎盘异常情况,会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导致胎儿窘迫,引发早产。有胎盘异常病史或孕期发现胎盘异常的孕妇,需严格卧床休息,密切观察阴道出血等情况,遵循医生制定的治疗和监测方案。
三、早产的预防及相关监测
(一)孕期保健与预防
1.定期产检
孕妇应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定期产检,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孕期的异常情况,如孕妇是否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胎儿的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等。例如通过B超检查可以监测胎儿的大小、胎位等情况,通过血压、血糖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
2.避免不良刺激
孕妇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内分泌系统,导致子宫收缩等情况增加早产风险。
(二)早产的监测指标
1.宫颈长度监测
通过超声检查监测宫颈长度是预测早产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宫颈长度在非孕期约为2.5-3cm,孕期随着孕周增加宫颈长度会有一定变化。如果宫颈长度短于2.5cm,尤其是短于2cm时,提示早产风险增加。对于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需定期监测宫颈长度。
2.阴道分泌物检查
阴道分泌物中某些指标的变化也可能与早产相关,如白细胞计数、炎症因子等的变化。如果阴道分泌物检查发现异常,提示可能存在生殖道感染等情况,而生殖道感染是导致早产的重要诱因之一,需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