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常见面部获得性色素沉着皮肤病,发病与紫外线照射、内分泌、遗传、皮肤屏障受损、炎症反应等有关,好发于面部曝光部位,呈对称黄褐色斑片,通过病史和临床表现诊断,需与瑞尔黑变病等鉴别,治疗包括防晒、外用及系统用药、激光等,预防要注意防晒、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等,不同人群如育龄女性、老年人群、儿童及青少年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黄褐斑的定义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发生于面部的获得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部的黄褐色斑片。
二、发病原因
1.紫外线照射:紫外线可刺激黑素细胞增殖和活性增加,促使黑素合成和转运增加,是黄褐斑发病和加重的重要诱因。长期日光暴露的人群,尤其是肤色较深的人群,患黄褐斑的风险更高。例如,研究发现长期户外工作者黄褐斑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室内工作者。
2.内分泌因素
雌激素: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可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雌激素可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从而引发黄褐斑。妊娠期女性约有1/3会出现黄褐斑,称为妊娠斑,分娩后部分可逐渐减轻。
其他激素:孕激素、促黑素细胞激素等也可能参与黄褐斑的发病过程。
3.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黄褐斑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黄褐斑患者,个体患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例如,父母患有黄褐斑的子女,其发病几率较无家族史者更高。
4.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导致经表皮水分丢失增加,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下降,进而影响黑素的代谢平衡,诱发黄褐斑。一些过度清洁、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等导致皮肤屏障受损的行为,会增加黄褐斑的发病风险。
5.炎症反应:皮肤的慢性炎症可激活黑素细胞,促进黑素合成,引发或加重黄褐斑。例如,痤疮炎症后、皮肤过敏等炎症性皮肤病后,部分患者可出现黄褐斑样损害。
三、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主要累及面部曝光部位,如颧部、颊部、鼻、前额、下颌等部位,通常呈对称性分布。
2.皮疹特点:为边界清楚的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表面光滑,无鳞屑、瘙痒等自觉症状。根据分布部位可分为不同的临床亚型,如颧颊型、中央型、下颌型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年龄、病程、月经生育史、日晒情况、用药史等,结合面部典型的黄褐色对称分布斑片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借助皮肤镜等辅助检查帮助诊断。
2.鉴别诊断
瑞尔黑变病:好发于前额、颧部、颈侧等部位,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网状色素沉着斑,有粉状鳞屑,可伴有轻度瘙痒。
太田痣:多为单侧分布,蓝色、灰蓝色、黑褐色斑片,累及眼结膜、巩膜等,发病年龄较早,多在婴幼儿期发病。
颧部褐青色痣:主要分布在颧部,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灰褐色、黑灰色斑点,直径1-5mm,孤立存在,不融合。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防晒:严格防晒是黄褐斑治疗的基础和重要辅助措施。建议使用防晒霜(SPF≥30,PA+++)、遮阳伞、太阳镜等,避免在紫外线最强的时段(10:00-16:00)外出。
外用药物:常用的外用药物有氢醌及其糖苷衍生物、维A酸类药物、壬二酸等。氢醌可抑制黑素合成;维A酸类药物可调节黑素代谢;壬二酸具有抑制黑素细胞增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
系统药物治疗: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可抑制黑素形成;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透明质酸酶可静脉注射治疗黄褐斑,有一定的美白祛斑效果。
激光治疗:如Q开关激光等,可选择性破坏黑素颗粒,但需要谨慎操作,避免术后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2.预防
注意防晒,避免长时间日光暴露,尤其是夏季和户外活动时。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心情舒畅。
正确护肤,选择温和、适合自己肤质的护肤品,避免过度清洁和使用刺激性化妆品,维护皮肤屏障功能。
对于有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等情况的人群,要密切关注皮肤变化,及时采取防晒等预防措施。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可增加黄褐斑发病风险,此阶段要尤其注意严格防晒,避免雌激素水平波动对皮肤的影响,定期观察面部皮肤状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更容易受紫外线等因素影响诱发黄褐斑。老年人群在防晒的同时,可适当使用一些具有保湿、抗氧化作用的护肤品,维护皮肤健康。
3.儿童及青少年:儿童及青少年患黄褐斑相对较少,但也需注意防晒,避免因过度日晒增加发病风险。如果有家族遗传倾向等情况,更要加强防晒等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