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瘫痪又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等,因脊髓前角细胞及脑干运动神经核等受损致肌肉失神经支配出现瘫痪,发病机制是病变致肌肉失神经支配,临床表现有肌肉力量减退等,常见病因包括感染、中毒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及对症支持,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及应对,要综合制定个体化方案改善预后。
一、发病机制
病变位于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纤维,导致肌肉失去神经的支配,从而出现瘫痪。
二、临床表现
1.肌肉力量减退或丧失:受累肌肉的力量明显下降,严重时完全不能活动。例如手部周围性瘫痪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抓取物品,腿部周围性瘫痪患者难以正常行走等。不同部位的周围性瘫痪会有相应部位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
2.肌张力降低:肌肉松弛,触摸时感觉较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小。比如肢体被活动时,感觉比正常情况更易被移动。
3.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相应的肌腱反射不能正常引出或反射减弱。例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等可能变得很弱或无法引出。
4.肌肉萎缩:长期瘫痪的肌肉会逐渐出现萎缩,肌肉体积变小,质地变韧。一般在瘫痪后数周开始出现,如手部周围性瘫痪时间较长后,手部肌肉会明显变细。
三、常见病因
1.感染性因素:如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导致相应肌群出现瘫痪;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脑神经运动核时也可能引起周围性瘫痪相关表现。
2.中毒:某些重金属中毒,如铅中毒、汞中毒等,可损害神经纤维,引起周围性瘫痪;一些药物中毒,如有机磷农药中毒,也可能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功能,导致肌肉无力进而出现类似周围性瘫痪的表现。
3.营养代谢障碍:如维生素B族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缺乏,可引起神经轴索变性,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出现周围性瘫痪;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长期高血糖状态损害神经,也可引发周围性瘫痪相关症状。
4.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炎性脱髓鞘疾病,可出现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病情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
5.遗传性疾病:某些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如遗传性运动感觉性周围神经病等,可导致周围神经结构和功能异常,引起周围性瘫痪。
6.外伤:如脊柱骨折、脱位等外伤可损伤脊髓前根、脊神经等,导致相应支配区域出现周围性瘫痪;头颅外伤损伤脑神经运动核或其发出的神经纤维时,也会引起周围性瘫痪。
四、诊断方法
1.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发病的急缓、病程进展情况、有无感染史、中毒接触史、营养状况、家族遗传史以及外伤史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近期感染发热病史、是否接触过有毒物质、饮食中维生素摄入情况等。
2.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肌肉力量、肌张力、腱反射、肌肉有无萎缩等情况,确定瘫痪的分布范围和严重程度。通过观察患者肢体运动、触摸肌肉质地等进行评估。
3.辅助检查
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检查,可发现肌肉动作电位幅度降低、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异常,有助于判断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协助诊断周围性瘫痪及明确病变部位。
影像学检查:脊柱X线、CT或MRI检查可帮助发现脊柱骨折、脱位、脊髓病变等情况;头颅CT或MRI检查可发现头颅病变累及脑神经运动核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血糖、维生素B族含量等)、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排查感染、营养代谢、自身免疫等方面的病因。例如血糖检测可了解是否存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的高血糖情况,自身抗体检测可辅助诊断自身免疫性周围神经疾病。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感染性因素引起的周围性瘫痪,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中毒导致的则需尽快脱离中毒环境,进行相应的解毒治疗;营养代谢障碍引起的要纠正营养代谢异常,补充缺乏的营养物质等。
2.对症支持治疗
康复治疗:早期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按摩等,防止肌肉进一步萎缩,促进肌肉力量恢复和肢体功能改善。康复训练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循序渐进进行。例如对于肢体瘫痪患者,从关节的被动活动开始,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训练等。
神经营养药物:可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维生素B等,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但具体药物使用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且要遵循相关用药原则。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周围性瘫痪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可能有不同表现和应对方式。例如儿童患者若因感染性因素导致周围性瘫痪,在治疗时需更注重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及康复方式;女性患者在周围性瘫痪康复过程中可能需要考虑其特殊的心理状态等;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治疗周围性瘫痪时要同时严格控制血糖,以利于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等。总之,对于周围性瘫痪的诊断和治疗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