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痛是指肋间神经因不同原因损害而致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病因包括神经受压、病毒感染、其他因素等,临床表现有疼痛特点及局部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止痛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肋间神经痛是指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而产生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带状疼痛的综合征。
二、病因
1.神经受压
胸椎退变、胸椎结核、胸椎损伤、胸椎硬脊膜炎、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可压迫肋间神经,导致神经受损,引发疼痛。例如,胸椎骨质增生可能会增生的骨质压迫周围的肋间神经,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肋间神经痛。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相对常见,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胸椎的退变较为普遍。
肋骨、纵隔或胸膜病变时,也可能累及肋间神经,产生肋间神经痛。比如胸膜粘连等病变可能会波及到肋间神经,导致神经受到刺激或损伤。
2.病毒感染
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病毒侵犯肋间神经,可引起剧烈的肋间神经痛,同时皮肤上会出现带状疱疹的皮疹。带状疱疹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被激活,生长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生炎症、坏死,导致肋间神经痛。各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发生,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长期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等更容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而引发肋间神经痛。
3.其他因素
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可引起神经病变,累及肋间神经时也可导致肋间神经痛。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神经纤维的代谢紊乱、微血管病变等,进而影响神经的功能,包括肋间神经,导致疼痛等神经病变症状。这种情况在糖尿病病程较长、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三、临床表现
1.疼痛特点
疼痛多沿肋间神经分布,常为刺痛或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发作时疼痛可从背部沿肋间向胸腹前壁放射,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可影响日常生活和睡眠。例如,在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由于胸廓的运动,可能会加重肋间神经痛的症状。
2.局部表现
有的患者在相应肋间可出现皮肤感觉过敏、肋骨边缘压痛等表现。在受影响的肋间区域,皮肤可能对触摸等刺激更加敏感,轻轻触碰就会引发疼痛加剧,同时按压肋骨边缘时也可能有明显的疼痛反应。
四、诊断
1.病史采集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疼痛性质、发作频率等情况,以及是否有胸椎病变、病毒感染等相关病史。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过胸椎外伤史、是否患过带状疱疹等,这些病史对诊断肋间神经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体格检查
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肋间神经分布区域的感觉、运动功能等。通过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肋间神经是否存在异常,如感觉过敏、减退等情况。
3.辅助检查
可能会借助影像学检查,如胸椎X线、CT或MRI等,以排除胸椎病变等引起肋间神经痛的器质性原因。例如,胸椎X线可以初步观察胸椎的骨骼结构是否有退变、损伤等情况;CT和MRI则能更清晰地显示胸椎的细微结构,对于发现胸椎病变有更重要的意义。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由胸椎病变引起,如胸椎结核、肿瘤等,可能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抗结核治疗、手术切除肿瘤等。对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肋间神经痛,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等。
2.对症止痛治疗
可使用一些止痛药物来缓解疼痛症状,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例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对一些轻度的肋间神经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但需要注意其可能的不良反应等。同时,也可以采用物理治疗等方法辅助止痛,如局部热敷、理疗等,通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方式来缓解疼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患肋间神经痛相对较少见,但如果发生,需要特别谨慎。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更加仔细评估。例如,在辅助检查方面,要尽量选择对儿童辐射影响较小的检查方法。在治疗时,要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物理治疗等,且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发生肋间神经痛时,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可能的病因,如胸椎退变等情况。在治疗方面,要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问题,在选择止痛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肋间神经痛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肋间神经痛时,诊断和治疗都需要格外谨慎。在辅助检查时要避免对胎儿有影响的检查方法。在治疗止痛时,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治疗手段,如适当的休息、物理治疗等,如果需要使用药物,必须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进行,确保胎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