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痛是指肋间神经因不同原因损害致胸部肋间或腹部呈条带状疼痛的综合征,常见病因有胸椎病变(退变、损伤)、神经病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神经炎)及其他因素(肿瘤、胸廓出口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相应区域条带状疼痛及特点,诊断需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预防要保持良好姿势、增强免疫力、避免胸部外伤,应对则是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针对治疗,特殊人群需特别留意治疗相关问题。
一、肋间神经痛的定义
肋间神经痛是指肋间神经由于不同原因的损害而产生以胸部肋间或腹部呈条带状疼痛的综合征。
二、常见病因
1.胸椎病变
胸椎退变:随着年龄增长,胸椎发生退变,如骨质增生等,可能会压迫肋间神经。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由于长期的脊柱劳损、姿势不良等因素,加速了胸椎退变的进程,进而引发肋间神经痛。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胸椎长期处于不良姿势,更容易出现胸椎退变相关的肋间神经痛。
胸椎损伤:胸部受到外伤,如车祸、跌倒等导致胸椎骨折、脱位等,会直接或间接损伤肋间神经,从而引起疼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年轻人因意外事故导致胸椎损伤的情况较多,而老年人可能因轻微外力也可能引发胸椎损伤相关的肋间神经痛。
2.神经病变
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在体内的带状疱疹病毒被激活,侵犯肋间神经,引起神经炎症,导致肋间神经痛。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病,尤其是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更容易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并引发肋间神经痛。在带状疱疹出疹前,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肋间神经痛,容易被误诊。
神经炎:感染、中毒等因素可引起肋间神经发生炎症,如风湿性神经炎等,炎症刺激肋间神经导致疼痛。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发生,长期接触有毒物质的人群患神经炎相关肋间神经痛的风险相对较高。
3.其他因素
肿瘤:胸部的肿瘤,如肺癌转移侵犯肋间神经,或胸椎肿瘤直接压迫肋间神经,都可导致肋间神经痛。肿瘤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类型肿瘤的发生几率不同,肺癌等胸部恶性肿瘤转移侵犯肋间神经的情况相对较多。
胸廓出口综合征:胸廓出口处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可能影响到肋间神经相关的神经传导,引起肋间神经痛。长期不良姿势、肩部过度负重等因素可能增加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发生风险,进而引发肋间神经痛。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胸部肋间或腹部呈条带状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灼痛等,疼痛可在咳嗽、深呼吸、打喷嚏时加重。疼痛区域相对固定,沿着肋间神经走行分布。不同病因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疼痛特点可能略有差异,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疼痛区域可能伴有疱疹出现。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疼痛耐受可能相对较低,疼痛感觉可能更明显;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等,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对肋间神经痛的感受和表现也有所不同;有胸椎病史或长期不良姿势的人群,肋间神经痛更容易复发或症状加重。
2.诊断
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疼痛的发生时间、诱因、疼痛特点等,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胸部肋间神经走行区域的感觉、运动等情况。还可能借助一些辅助检查,如胸部X线、CT、MRI等,以明确是否存在胸椎病变、肿瘤等情况;对于怀疑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肋间神经痛,可能会进行疱疹相关病毒学检查等。通过综合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四、预防与应对建议
1.预防方面
保持良好的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睡姿,都要注意脊柱的正直,避免长期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减少胸椎退变的风险。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建议定时起身活动,做一些脊柱伸展运动。
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方式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发生几率。合理饮食应包括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量运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保证每天7-8小时的充足睡眠。
避免胸部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注意安全防护,减少胸部受伤的风险。
2.应对建议
当出现肋间神经痛时,首先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对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肋间神经痛,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果是胸椎退变等引起的,可根据病情采取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等方法;如果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需要进行抗病毒等治疗;如果是肿瘤等引起的,可能需要针对肿瘤进行相应治疗。
特殊人群需要特别注意,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在治疗肋间神经痛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优先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人群,在治疗肋间神经痛时,要注意治疗药物与原有疾病药物的相互作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