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原因包括耳源性、中枢性和全身性。耳源性有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伴眩晕;中枢性有脑血管疾病(后循环缺血、小脑或脑干出血、小脑或脑干梗死)、颅内肿瘤(听神经瘤、脑干肿瘤)、多发性硬化;全身性有心血管疾病(低血压、高血压、心律失常)、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低血糖、甲状腺功能异常、尿毒症)、其他全身性疾病(贫血、颈椎病)。
一、耳源性原因
1.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多发生于30-5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常伴有耳鸣、耳胀满感、波动性听力下降等症状,研究表明约80%的梅尼埃病患者首发症状为眩晕。
2.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多与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如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等)、内耳供血不足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其发病机制是耳石脱落,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半规管受刺激,导致前庭感受器受到异常刺激而引发眩晕,通常眩晕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分钟。
3.前庭神经炎:可能因病毒感染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侵犯前庭神经,青壮年多见,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剧烈眩晕,伴有恶心、呕吐,但一般无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眩晕症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
4.突发性耳聋伴眩晕: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会同时伴有眩晕症状,病因可能与内耳血管痉挛、栓塞、病毒感染等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眩晕程度可轻可重。
二、中枢性原因
1.脑血管疾病
后循环缺血:是由于后循环的血管狭窄、堵塞等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后循环包括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当这些血管发生病变时,可影响前庭神经核等相关结构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眩晕,常伴有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等症状。
小脑或脑干出血:多在高血压、血管畸形等基础上发生,起病较急,患者会出现剧烈眩晕、恶心、呕吐,还可伴有头痛、肢体瘫痪、意识障碍等症状,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是神经内科的急重症。
小脑或脑干梗死: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中老年人高发,常见于有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病的人群,眩晕是常见症状之一,常伴有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等表现。
2.颅内肿瘤
听神经瘤:起源于听神经鞘,多见于中年人,肿瘤逐渐增大时可压迫前庭神经及蜗神经,引起眩晕、耳鸣、进行性听力下降等症状,随着肿瘤增大还可出现面部麻木、共济失调等表现。
脑干肿瘤: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肿瘤可影响脑干内的神经结构,导致眩晕、眼球震颤、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等,病情进展可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
3.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病因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可累及脑部和脊髓的多个部位,当病变累及前庭中枢时可引起眩晕,还常伴有视力下降、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症状,病情具有缓解-复发的特点。
三、全身性原因
1.心血管疾病
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女性,尤其是青春期女性,直立性低血压常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后突然起立的人群,当血压突然下降时,脑部供血不足可引起眩晕,常伴有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
高血压:血压波动较大时,尤其是血压突然升高,可导致脑血管痉挛或脑血流灌注改变,引起眩晕,高血压患者常同时伴有头痛、心慌等症状。
心律失常:如严重的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可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部分患者可伴有心悸、胸闷等表现。
2.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
低血糖: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降糖药物不当、进食过少的人群,血糖过低时可出现眩晕、出汗、饥饿感、手抖等症状,及时补充糖分后症状可缓解。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眩晕、心悸、多汗、消瘦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代谢减慢,可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畏寒等表现,其中部分患者可伴有眩晕。
尿毒症:慢性肾衰竭晚期发展为尿毒症时,由于体内毒素潴留、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可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眩晕,还常伴有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症状。
3.其他全身性疾病
贫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导致血液携氧能力下降,脑部缺氧,引起眩晕,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等表现,多见于女性、儿童及老年人。
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由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压迫椎动脉,导致脑供血不足,可引起眩晕,多与颈部活动有关,如转头时眩晕加重,还常伴有颈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中老年人较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