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间分娩,发病原因复杂,包括孕妇因素(感染、合并内科疾病、子宫解剖异常等)、胎儿及胎盘因素(多胎妊娠、胎盘异常等)、生活方式因素(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等)及其他因素(社会心理、医源性等),各因素通过不同途径引发早产,需针对不同因素采取相应预防及干预措施。
一、孕妇因素
1.感染因素
生殖道感染:如细菌性阴道病、衣原体感染、淋病奈瑟菌感染等。孕妇生殖道感染时,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物质可刺激子宫收缩相关因子释放,引发子宫收缩导致早产。例如,有研究表明,细菌性阴道病孕妇早产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细菌性阴道病孕妇。孕期定期进行生殖道感染筛查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有性生活的孕妇,不同年龄段孕妇均需关注,年轻孕妇性生活活跃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而高龄孕妇自身免疫力等因素可能使感染后更易诱发早产。
2.合并内科疾病
高血压疾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包括子痫前期、子痫等,这类孕妇全身小动脉痉挛,影响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导致胎盘功能减退,从而引发早产。无论年轻还是高龄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都是早产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子痫前期孕妇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对于合并高血压疾病的孕妇,需密切监测血压、尿蛋白等指标,积极控制血压,以降低早产风险。
糖尿病:无论是孕前已患糖尿病还是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胎盘、胎儿发育,导致早产。孕妇年龄较大时患糖尿病的风险相对增加,且高龄孕妇合并糖尿病后更易出现代谢紊乱等情况,进而增加早产几率。糖尿病孕妇需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但需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降低早产发生风险。
心血管疾病: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孕妇在孕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影响子宫胎盘血流,导致胎儿供氧供血不足,引发早产。不同年龄孕妇若合并心血管疾病,其对孕期的影响程度不同,高龄孕妇本身身体机能相对下降,合并心血管疾病后更需加强孕期监护,评估心功能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早产。
3.子宫解剖异常
子宫畸形:如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等,子宫形态异常可影响子宫的正常容积和张力,使胎儿生长空间受限,增加早产风险。无论何种年龄的孕妇,若存在子宫畸形,孕期需密切观察子宫情况,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等,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早产的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
宫颈机能不全:多发生于既往有宫颈手术史(如宫颈锥切术)、多次妊娠分娩史等情况的孕妇。宫颈机能不全时,宫颈无法维持正常的张力和形态,在孕期中晚期易发生宫颈扩张,导致早产。对于有宫颈机能不全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宫颈锥切史的孕妇,在中孕期可考虑进行宫颈环扎术等干预措施,以预防早产。
二、胎儿及胎盘因素
1.多胎妊娠
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胎盘面积相对较大,易发生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疾病等并发症,从而增加早产风险。多胎妊娠的孕妇无论年龄大小,都需要加强孕期管理,包括增加产检次数、密切监测胎儿生长发育及孕妇身体状况等。例如,双胎妊娠孕妇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需提前做好早产预防及分娩准备。
2.胎盘异常
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可发生无诱因、无痛性阴道流血,且易引发早产。不同孕周的前置胎盘孕妇早产风险不同,孕中期发现前置胎盘的孕妇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定期产检,监测胎盘位置变化,必要时采取措施减少早产发生。
胎盘早剥: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可引起孕妇剧烈腹痛、阴道流血等,同时导致胎儿急性缺氧,极易引发早产。胎盘早剥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孕妇高血压、外伤等,需及时识别并处理,以降低早产及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饮酒
孕妇吸烟可导致血管收缩,减少子宫胎盘血流,影响胎儿氧气和营养供应,增加早产风险。饮酒则可能通过干扰胎儿发育相关的代谢途径等,引发早产。无论年轻还是高龄孕妇,都应避免吸烟饮酒。例如,有研究显示,吸烟孕妇早产发生率较不吸烟孕妇高。孕妇应严格戒烟戒酒,同时避免接触二手烟等。
2.过度劳累
孕期过度劳累,如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过度运动等,可使孕妇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引发子宫收缩导致早产。孕妇需合理安排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不同年龄段孕妇对劳累的耐受程度不同,高龄孕妇更应注意休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活动。
四、其他因素
1.社会心理因素
孕妇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下,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子宫收缩,增加早产风险。不同年龄孕妇可能面临不同的社会心理压力,年轻孕妇可能因工作、家庭等多方面因素产生心理负担,高龄孕妇则可能因对胎儿健康的过度担忧等出现心理问题。需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态,降低早产发生几率。
2.医源性因素
由于医学指征提前终止妊娠,如孕妇合并严重疾病不适合继续妊娠等情况,也会导致早产。在这种情况下,需在保障孕妇生命健康的前提下,尽可能采取措施减少早产对胎儿的不良影响,如在早产前给予促胎肺成熟等治疗,以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