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是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致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病症,临床症状≤24小时且无急性脑梗死影像证据,是缺血性卒中重要预警。发病机制与微栓塞、脑血管痉挛、血流动力学改变等有关。不同部位缺血表现不同,有相应危险因素。诊断靠临床症状评估、影像学及其他检查,需与癫痫部分性发作、梅尼埃病等鉴别。治疗分急性期和二级预防,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一、短暂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定义
短暂性缺血性脑卒中(TIA)是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症状一般不超过1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且无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证据。它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预警信号,是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高危状态。
(一)发病机制
主要与微栓塞、脑血管痉挛、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有关。微栓塞可来自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内小血管,导致短暂的局部脑缺血;脑血管痉挛可因血管受到刺激等因素发生收缩,引起局部脑组织供血不足;血流动力学改变则是当血压波动、心输出量减少等情况时,脑部某一区域的血流灌注突然降低,引发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例如,有研究发现,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皮损伤导致血小板、纤维蛋白等聚集形成微栓子,是TIA常见的发病机制之一。
二、临床表现
(一)不同部位缺血的表现
1.颈内动脉系统TIA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可出现对侧肢体的无力或麻木,一般以上肢和面部较为明显,也可伴有言语不清(优势半球受累时)等症状。比如患者可能出现拿东西掉落,或者说话时吐字不清晰等情况。
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缺血:可表现为对侧下肢的无力、麻木,还可能出现排尿障碍等症状。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脑干缺血:常见症状有眩晕、平衡失调,多伴有恶心、呕吐。还可能出现复视(双眼视物重影)、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例如患者行走时感觉不稳,容易摔倒,或者喝水时出现呛咳等情况。
小脑缺血: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步态蹒跚等。
三、危险因素
(一)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TIA的风险逐渐增加。一般45岁以上人群发生TIA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出现粥样硬化等改变,血管弹性下降,容易发生血管狭窄、微栓子形成等情况。
(二)性别因素
男性发生TIA的风险略高于女性,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如吸烟、饮酒等)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三)生活方式因素
1.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从而增加TIA的发病风险。有研究表明,吸烟人群发生TIA的概率比不吸烟人群明显升高。
2.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血压升高、血脂紊乱等,进而影响脑血管的正常功能,增加TIA发生的可能性。
3.缺乏运动:长期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这些都是TIA的危险因素。
(四)病史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过高的压力,容易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从而增加TIA的发病风险。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发生TIA的概率明显高于血压正常人群。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糖代谢紊乱,容易引起血管病变,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增加TIA的发病几率。
3.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脑部供血,增加TIA发生的风险。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临床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及持续时间等临床特点进行初步判断。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或MRI:头颅CT在TIA发作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但有助于排除脑出血等其他脑部疾病;头颅MRI的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对于早期发现脑缺血病灶有重要价值,TIA患者在DWI上可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微缺血改变。
脑血管造影:可明确脑血管的形态、有无狭窄、闭塞及动脉瘤等情况,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必要时进行。
3.其他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寻找可能的病因。
(二)鉴别诊断
1.癫痫部分性发作:癫痫部分性发作多有肢体抽搐等运动症状,且脑电图检查可发现癫痫样放电,而TIA一般无肢体抽搐,脑电图多无异常。
2.梅尼埃病:梅尼埃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等,眩晕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24小时,而TIA的眩晕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小时,且多伴有神经功能缺损的其他表现。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微栓子形成;改善脑循环治疗,如使用扩张脑血管的药物等。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等。
2.二级预防:对于已经发生TIA的患者,要进行二级预防,防止再次发生卒中。除了继续控制基础疾病外,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考虑进行血管内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血管成形术等),以改善脑部供血。
(二)预防
1.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体重。例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2.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比如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伴有糖尿病或肾病时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高脂血症患者要通过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使血脂达标。
3.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如颈部血管超声、头颅MRI血管成像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