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与婴儿自身乳糖酶活性发育不完善、母乳中β-半乳糖苷酶个体差异及自身消化生理阶段性特点相关,此类婴儿外观多虚胖常伴湿疹,大便次数增多但无其他明显不适且生长发育不受限,性别无显著差异,母亲饮食间接影响。
一、乳糖不耐受相关原因
母乳中的乳糖需经乳糖酶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婴儿肠道吸收,部分婴儿肠道内乳糖酶活性不足,无法充分消化母乳中的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与酸性物质,刺激肠道蠕动加快,进而引发腹泻,此情况多见于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与婴儿自身乳糖酶活性发育不完善相关,无明显性别差异,婴儿年龄较小阶段更易出现,因新生儿至婴儿早期乳糖酶活性相对较低。
二、酶的相关因素
母乳中存在一种β-半乳糖苷酶,该酶可能会促进肠道蠕动,从而导致腹泻,这种酶的存在具有个体差异性,与婴儿年龄密切相关,新生儿及婴儿早期相对更易因这种酶的作用出现母乳性腹泻,病史方面若婴儿既往无肠道器质性病变,主要是基于自身生理上酶的特点引发腹泻,性别上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中母亲饮食等因素并非直接导致该酶存在的原因,但可能间接影响婴儿对母乳的消化情况。
三、生理性表现角度
母乳性腹泻可属于生理性腹泻范畴,常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此类婴儿外观多虚胖,常伴湿疹,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明显不适症状,生长发育不受限,其原因主要在于婴儿对母乳中某些成分的消化吸收特点,是婴儿阶段特有的生理消化现象,与年龄因素紧密相关,性别差异不明显,生活方式中母亲合理饮食等对婴儿消化的间接影响,核心是婴儿自身消化生理的阶段性特点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