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肝由血吸虫感染引发,成虫产卵致部分虫卵沉积肝内汇管区引发肉芽肿及纤维组织增生,早期肝肿大左叶较明显及时治疗可部分恢复,晚期因门静脉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成肝硬化伴门脉高压表现,任何年龄段接触疫水可感染儿童需关注,男女感染风险无显著差异,接触疫水是主感染途径,有血吸虫感染病史未彻底治愈者易逐步发展为血吸虫病肝。
一、定义及发病机制
血吸虫病肝是由血吸虫感染引发的肝脏病理性改变。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门静脉系统,雌虫产卵后,部分虫卵沉积于肝内汇管区,引发虫卵肉芽肿及纤维组织增生。早期主要表现为肝肿大(左叶较明显),晚期因门静脉周围大量纤维组织增生,肝脏质地变硬、体积缩小,形成血吸虫性肝硬化,进而出现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
二、病理特征
1.早期病理:虫卵沉积致汇管区虫卵肉芽肿形成,肝组织呈炎症性改变,此时肝脏体积多增大,以左叶显著,若及时治疗可部分恢复。
2.晚期病理:长期虫卵刺激引发持续纤维组织增生,肝内门静脉分支周围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导致肝内血管阻塞、血液循环障碍,最终发展为肝硬化,表现为肝脏缩小、质地变硬,伴随门静脉高压,如脾肿大、腹水等。
三、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关联
年龄:任何年龄段接触血吸虫尾蚴均可能感染,儿童感染后若未及时规范治疗,可能影响肝脏正常发育,加重病变进展,需格外关注儿童疫水接触史及感染后监测。
性别:男女感染风险无显著差异,感染后均可能发展为血吸虫病肝,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评估与干预。
生活方式:接触疫水是主要感染途径,如在血吸虫流行区接触被污染的江水、湖水等,生活中需避免此类高危行为以降低感染风险。
病史:有明确血吸虫感染病史是关键,既往感染血吸虫后未彻底治愈者,虫卵持续刺激肝脏易逐步发展为血吸虫病肝,需重视既往感染史的追踪与后续肝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