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下呼吸道感染是病原体侵袭下呼吸道致炎的疾病,儿童因免疫等不完善易发病且病情变化快,老年因黏膜萎缩、免疫减退还伴基础病致感染后重难恢复,长期吸烟、缺乏运动营养者易感染,基础病者感染几率高且重难恢复,病理表现为引发生理变化致咳嗽咳痰发热气促等,严重可致低氧血症,需结合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
一、定义阐释
肺下呼吸道感染是指病原体侵袭气管、支气管、肺泡等下呼吸道部位并引发炎症的一类感染性疾病。从解剖结构而言,下呼吸道涵盖气管、主支气管、肺内各级支气管以及肺泡等,当病毒(如流感病毒等)、细菌(像肺炎链球菌等)、支原体(例如肺炎支原体)等病原体突破上呼吸道的防御屏障进入下呼吸道后,在其中生长繁殖,从而导致下呼吸道发生炎症反应。
二、不同人群特点及影响
儿童群体: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婴幼儿的呼吸道纤毛运动功能欠佳、肺泡吞噬细胞功能不足,使得他们接触病原体后更易诱发肺下呼吸道感染。例如,在流感流行季节,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后引发下呼吸道感染的概率相对较高,且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老年群体: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呼吸道黏膜出现萎缩,免疫功能减退,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而罹患肺下呼吸道感染。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会进一步削弱呼吸道的正常功能和机体的免疫状态,导致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恢复难度增大。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人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肺下呼吸道感染风险;缺乏运动、营养不良者,身体免疫力相对低下,也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引发下呼吸道感染。
基础疾病人群: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基础疾病会影响呼吸道正常功能或机体免疫状态,使他们发生肺下呼吸道感染的几率高于健康人群,且感染后病情易加重,恢复相对困难。
三、病理表现与临床症状
病原体侵入下呼吸道后,会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致使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发热、气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呼吸功能,造成低氧血症等情况。诊断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病原学检查等)以及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综合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