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以肝脏炎症坏死病变为主具传染性强等特点的传染病,病因是不同嗜肝病毒感染,分型包括甲、戊经粪-口传播,乙、丙、丁经血液等传播,急性期有乏力等症状慢性期可致严重结局,通过血清学等检查诊断,以针对病毒治疗为主配合支持治疗,儿童、孕妇、有基础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等特点,不同类型病毒致病机制及临床特征存在差异。
二、病因与分型
(一)病因
由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等不同嗜肝病毒感染引发。
(二)分型
1.甲型病毒性肝炎:由HAV感染所致,经粪-口途径传播。
2.乙型病毒性肝炎:由HBV感染引起,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3.丙型病毒性肝炎:由HCV感染引发,主要经血液传播。
4.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HBV存在才能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
5.戊型病毒性肝炎:由HEV感染导致,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三、传播途径
甲型、戊型: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如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源等。
乙型、丙型、丁型: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垂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
四、临床表现
(一)急性期表现
多数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巩膜发黄)等症状,部分患者有肝区隐痛。
(二)慢性期表现
部分患者转为慢性,可表现为乏力、肝区不适等,病情迁延不愈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结局。
五、诊断方法
通过血清学检测(如检测病毒特异性标志物)、肝功能检查(评估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综合判断,以明确病毒类型及肝脏病变程度。
六、治疗原则
以针对病毒的治疗为主,如乙型肝炎符合指征时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配合保肝抗炎等支持治疗。不同类型肝炎治疗方案有差异,需依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感染病毒性肝炎时,需格外关注其生长发育影响,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
(二)孕妇
孕妇患病毒性肝炎需重视母婴传播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阻断病毒传给胎儿,并密切监测孕妇肝脏功能及胎儿状况。
(三)有基础病史者
既往有肝脏疾病或其他基础病的患者感染病毒性肝炎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病对肝炎病情的影响及肝炎对基础病的干扰,制定更为谨慎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