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腹膜炎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致腹膜慢性弥漫性炎症多继发他处结核病灶病因是结核杆菌感染传播途径有直接蔓延、血行播散等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如低热盗汗等及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等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遵抗结核原则用相关药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有不同注意事项早期规范治疗预后好延误可致并发症预防要积极治原发灶、加强营养、筛查等。
一、定义
肺结核腹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腹膜慢性、弥漫性炎症,多继发于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如肺部结核可通过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等途径累及腹膜。
二、病因
主要病因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传播途径包括:肺部结核病灶中的结核杆菌直接蔓延至腹膜;结核杆菌通过血行播散进入腹膜引发感染;少数情况可由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经血行播散至腹膜。
三、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常见低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儿童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老年患者可能因基础疾病影响,全身症状表现不典型。
2.腹部症状:多数患者有腹痛,多为持续性隐痛或钝痛,疼痛部位不固定;还可出现腹胀,与腹腔积液、腹膜炎症刺激有关;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柔韧感,是腹膜受炎症刺激后增厚的表现。
四、诊断
1.病史采集: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肺结核等结核病史,有无结核接触史。
2.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可能呈阳性;腹水检查可见腺苷脱氨酶升高、结核杆菌核酸检测阳性等,腹水常规检查多为渗出液改变。
3.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腹腔积液、腹膜增厚等情况;腹部CT有助于更清晰观察腹膜及腹腔内病变情况。
五、治疗
遵循抗结核治疗原则,即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用药。常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特殊人群需个体化调整。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抗结核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长指标,如身高、体重等,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2.老年患者:因老年患者多合并肝肾功能减退,用药时需评估肝肾功能,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妊娠期患者:抗结核治疗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结核药物方案,治疗期间需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
七、预后与预防
早期规范治疗预后较好,若延误治疗可能出现肠梗阻、腹腔脓肿等并发症。预防方面,积极治疗原发结核病灶(如肺结核),避免结核杆菌传播至腹膜;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密切接触结核患者的人群可进行结核菌素筛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