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由日本血吸虫感染致成虫寄生门静脉系统虫卵沉积肝汇管区引发肉芽肿及纤维增生造成窦前性门静脉高压致肝硬化,早期有乏力等非特异症状,晚期有肝功减退及门脉高压相关表现,诊断靠疫水接触史、血常规等实验室及血吸虫相关检测与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抗血吸虫及并发症处理,儿童需尽早诊断用药谨慎,孕妇抗虫治疗权衡对妊娠影响,基础肝病患者需加强监测综合评估治疗方案。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血吸虫病性肝硬化由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血吸虫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其虫卵随血流沉积于肝脏汇管区,引发虫卵肉芽肿及纤维组织增生,造成肝内门静脉分支阻塞,形成窦前性门静脉高压,长期病变可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不可逆改变,逐步发展为肝硬化。
二、临床表现
(一)早期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易被忽视。
(二)晚期表现
主要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相关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脾大及脾功能亢进(出现血常规三系减少等)、黄疸(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出现)等。
三、诊断要点
(一)病史
有明确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重要线索。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出现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减少(脾功能亢进表现)。
2.肝功能: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提示肝功能减退。
3.血吸虫相关检测:血吸虫抗体阳性、粪便中检出血吸虫卵或孵化出毛蚴等可确诊血吸虫感染。
(三)影像学检查
B超可见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不均匀、门静脉增宽、脾大等;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更清晰显示肝脏形态及门静脉系统情况。
四、治疗原则
(一)抗血吸虫治疗
首选吡喹酮等药物杀灭血吸虫,早期规范抗虫治疗可阻止病情进展。
(二)并发症处理
针对腹水,可采取限钠、利尿等措施;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采取止血、预防再出血等措施;脾功能亢进严重时可考虑脾切除等手术治疗;肝功能衰竭者可评估肝移植等治疗手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感染血吸虫后更易发展为肝硬化,需尽早通过粪便检查等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抗虫治疗,因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成熟,用药需谨慎评估,优先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虫药物,并密切监测生长发育及肝肾功能。
(二)孕妇患者
孕妇感染血吸虫后,抗虫治疗需权衡对妊娠的影响,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同时关注妊娠进展及孕妇肝功能等情况。
(三)基础肝病患者
本身存在其他基础肝病的患者感染血吸虫后,肝硬化进展可能更快,需加强对肝功能、门静脉高压相关指标的监测,综合评估抗虫治疗及肝硬化并发症处理的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