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由肝炎病毒等致病因素引发分多亚型,发病机制是病毒入侵肝细胞复制增殖致免疫反应使胆红素代谢障碍,临床表现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等症状、黄疸期尿色加深黄染等、恢复期黄疸消退等,实验室检查见血清胆红素等升高及病毒标志物阳性,儿童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老年人易现并发症需密切监测,妊娠期女性风险高需多学科协作管理。
一、定义与分类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由肝炎病毒等致病因素引发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性疾病,为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之一,依致病病毒不同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不同亚型的急性黄疸型肝炎。
二、发病机制
肝炎病毒入侵人体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增殖,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致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出现障碍,进而使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发黄疸表现。例如甲型肝炎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到达肝脏后在肝细胞内繁殖并造成肝细胞损伤。
三、临床表现
(一)黄疸前期
多有畏寒、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等症状,此期持续约1~21天,平均5~7天。
(二)黄疸期
自觉症状有所好转,发热消退,但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巩膜、皮肤出现黄染,黄疸约2~4周达高峰,部分患者有轻度肝大、脾大,肝功能检查可见血清胆红素(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升高、转氨酶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数倍至数十倍)。
(三)恢复期
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或消失,肝、脾逐渐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约1~2个月。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清胆红素
总胆红素升高,多超过17.1μmol/L,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二)转氨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显著升高。
(三)肝炎病毒标志物
如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抗-HAVIgM)阳性提示甲型肝炎急性期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抗-HBcIgM)阳性等提示乙型肝炎急性期感染等相应病毒感染标志物阳性。
五、不同人群特点
(一)儿童
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儿童中症状可能不典型,消化道症状相对成人不明显,但黄疸出现较迅速,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特点,病情进展需密切观察,且儿童肝脏代偿能力较弱,需保证休息与营养供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急性黄疸型肝炎时,机体免疫力低,肝脏储备功能下降,病情恢复较慢,易出现并发症(如肝性脑病等),需更密切监测各项指标,注重休息与支持治疗。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患急性黄疸型肝炎风险较高,病情可能较重,对孕妇及胎儿影响大,需妇产科与感染科等多学科协作管理,密切监测母婴状况,注重营养支持与病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