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病因引发肝脏炎症病变伴胆红素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病因有病毒性、药物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临床表现包括黄疸相关、消化道及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血清胆红素等升高、肝功能指标异常、病原学有相应标志物,影像学可发现肝脏改变,治疗针对病因并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黄疸型肝炎是由多种病因引发肝脏炎症病变且伴有胆红素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以血清胆红素升高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黄疸表现为主要特征。
二、病因
1.病毒性因素:由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感染所致,其中甲肝多经粪-口途径传播,乙肝可通过母婴、血液、性接触传播,丙肝主要经血液传播等。
2.药物性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部分抗生素等可损伤肝细胞,影响胆红素代谢,进而引发黄疸型肝炎。
3.酒精性因素: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受损,影响肝脏正常的胆红素代谢功能,最终出现黄疸表现。
4.自身免疫性因素:机体免疫机制紊乱,自身抗体攻击肝脏组织,引起肝脏炎症并干扰胆红素代谢,导致黄疸型肝炎发生。
三、临床表现
1.黄疸相关表现:皮肤、巩膜出现黄染,尿液颜色加深似浓茶色,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瘙痒等症状。
2.消化道症状:常见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等,因肝脏功能受损影响消化功能所致。
3.全身症状:乏力、倦怠明显,病情较重时可能伴有发热等表现,这与机体炎症反应及代谢紊乱相关。
四、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检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会升高,若为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升高,且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2.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显著升高,反映肝细胞受到损伤,肝脏的代谢、合成等功能出现异常。
3.病原学检查:若是病毒性肝炎,可检测出相应病毒标志物,如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五、影像学检查
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大小、形态可能存在改变,如肝脏肿大、实质回声异常等,辅助判断肝脏病变情况。
六、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病毒性肝炎需进行抗病毒治疗,药物性肝炎则停用相关肝损伤药物,酒精性肝炎要严格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炎采用免疫抑制治疗等,同时给予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以改善肝脏功能及黄疸状况。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需关注母婴传播情况,及时开展相关检测与预防措施,儿童患病后因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孕妇群体: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的状况,保障母婴健康。
3.老年群体: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代谢及病情耐受能力差,治疗时应谨慎选择药物并调整治疗方案,加强病情监测,关注其身体耐受及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