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发以肝脏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且不同类型病毒致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有差异,传播途径有粪-口及血液、母婴、性接触等,急性期常现乏力等症状,慢性期有相应表现,可通过血清学检查、病毒核酸检测、肝功能检查诊断,治疗分一般治疗和抗病毒治疗,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切断传播途径、管理传染源,孕妇、儿童、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发的以肝脏病变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不同类型病毒致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有差异。
二、类型及特点
1.甲型肝炎病毒(HAV):经粪-口途径传播,多为急性感染,一般不转为慢性,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2.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母婴、性接触,部分感染者可转为慢性,慢性乙肝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癌。
3.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经血液传播,多数感染者可转为慢性,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丁型肝炎病毒(HDV):需依赖HBV存在才能感染,可加剧乙肝病情,加速向肝硬化发展。
5.戊型肝炎病毒(HE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多为急性感染,孕妇感染戊肝重症率较高。
三、传播途径
甲肝、戊肝: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经粪-口传播。
乙肝、丙肝、丁肝:主要通过血液(如输血、共用注射器)、母婴垂直传播、性接触传播。
四、临床表现
1.急性期:常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尿黄、黄疸(皮肤、巩膜发黄)等症状。
2.慢性期:可能有乏力、肝区不适、腹胀等,部分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病情隐匿进展。
五、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
2.病毒核酸检测:定量检测病毒核酸(如HBVDNA、HCVRNA),可明确病毒复制情况及传染性。
3.肝功能检查:了解转氨酶、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损伤程度。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急性期需休息、合理饮食,慢性期注意避免劳累、戒酒等。
2.抗病毒治疗:针对乙肝、丙肝等,使用相应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如乙肝可选用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丙肝可选用直接抗病毒药物。
七、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甲肝、乙肝的有效措施,乙肝疫苗可阻断母婴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避免共用注射器、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传播风险。
3.管理传染源: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时隔离治疗,携带者需避免从事食品加工、保育等行业。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期感染乙肝、戊肝等需密切监测,乙肝孕妇可在特定时期进行母婴阻断;戊肝孕妇重症风险高,需加强产检和医疗监护。
儿童:儿童应按计划接种乙肝疫苗,避免接触病毒性肝炎患者,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
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病毒性肝炎后病情可能更重,需加强健康管理,定期体检,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