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真菌是食管受真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常见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等条件致病性真菌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局部防御屏障受损时易致病病因有免疫力因素(如艾滋病患者、长期化疗或用免疫抑制剂者及老年人)、药物因素(长期用广谱抗生素致菌群失衡、用质子泵抑制剂改变内环境)、食管结构异常(如食管狭窄等使内容物排空受阻)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烧心、严重时呕血黑便等诊断靠内镜检查观察黏膜并活检及真菌培养,治疗主要用抗真菌药物,对免疫力低下者治基础病调用药,儿童需避免滥用抗生素及时就医谨慎用抗真菌药,老年人用药注意相互作用监测肝肾功能,免疫抑制患者遵方案监测病情调整治疗注重支持治疗。
一、定义及常见病原体
食道炎真菌是食管受真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常见病原体为白色念珠菌等条件致病性真菌,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局部防御屏障受损时易致病。
二、病因分析
1.免疫力因素:艾滋病患者、长期接受化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机体免疫监视和防御功能减弱,易受真菌侵袭引发食道炎;老年人因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是易感人群。
2.药物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破坏食管正常菌群平衡,导致真菌过度增殖,从而诱发食道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可能改变食管内环境,利于真菌生长。
3.食管结构异常:如食管狭窄、贲门失弛缓症等疾病,使食管内容物排空受阻,局部真菌定植机会增加,易引发真菌性食道炎。
三、临床表现
患者常出现吞咽困难,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时均有梗阻感;胸骨后疼痛,疼痛性质可为刺痛或灼痛;部分患者有烧心症状,与胃酸反流刺激受真菌感染的食管黏膜有关;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内镜检查:通过内镜观察食管黏膜情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有白色伪膜形成,可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
2.真菌培养:采集食管分泌物或活检组织进行真菌培养,若培养出致病性真菌可明确诊断,同时可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用药。
五、治疗原则
主要采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氟康唑等,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对于免疫力低下患者,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升机体免疫力;同时调整不合理用药,停用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应避免滥用抗生素,若出现疑似食道炎真菌症状,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诊断,谨慎使用抗真菌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改善症状。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用药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因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同时要关注其营养状况,保证机体抵抗力。
3.免疫抑制患者:此类患者需严格遵循原发病治疗方案,加强对真菌感染的监测,在使用抗真菌药物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注重整体支持治疗以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