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分急性、慢性、重型,急性黄疸型有前期发热等非特异症状、黄疸期尿色加深黄染等表现及恢复期黄疸消退等情况,无黄疸型症状相对较轻;慢性分轻度、中度、重度,各有不同程度症状体征;重型分急性、亚急性、慢性,急性重型起病急有肝性脑病等表现,亚急性重型有肝衰竭综合征等,慢性重型在慢性肝病基础上有相应表现;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隐匿易被忽视,孕妇妊娠早晚期发病影响不同,老年人病情进展快预后差需加强监护。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一)黄疸型
1.前期:多有发热(体温一般37.5~38.5℃)、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等非特异性全身及消化道症状,持续1~21天,平均5~7天。
2.黄疸期:发热消退,尿色加深如浓茶样,继而出现巩膜、皮肤黄染,黄疸约2~6周达高峰,此时消化道症状稍减轻,肝肿大,有压痛及叩击痛,部分患者脾轻度肿大。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此期持续1~2个月。
(二)无黄疸型
症状相对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不适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一)轻度慢性肝炎
症状较轻,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隐痛等,体征多不明显,肝轻度肿大,质地一般偏软,可有轻度压痛,脾多无肿大。
(二)中度慢性肝炎
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患者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肝区隐痛等,肝脾可有不同程度肿大,质地中等,部分患者伴有蜘蛛痣、肝掌、脾大等。
(三)重度慢性肝炎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一)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等,黄疸迅速加深,胆红素每天上升≥17.1μmol/L,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等),肝进行性缩小,可出现腹水、肝肾综合征等,病程短,病死率高。
(二)亚急性重型肝炎
起病较急,发病15天~26周出现肝衰竭综合征,首先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者为脑病型,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候(包括胸水)者为腹水型,黄疸迅速上升,总胆红素大于正常值上限10倍,有出血倾向,PTA≤40%。
(三)慢性重型肝炎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重型肝炎,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脾大等)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如白蛋白下降、球蛋白升高、A/G比值倒置等)。
四、特殊人群表现特点
(一)儿童
儿童感染病毒性肝炎时症状相对隐匿,黄疸程度可能较轻,易被忽视,部分儿童可能以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起病,且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及病情进展。
(二)孕妇
孕妇患病毒性肝炎时,妊娠早期可加重早孕反应,妊娠晚期发病时病情较严重,发生重型肝炎的风险较高,对母婴影响较大,可能出现流产、早产、胎儿窘迫等情况,产后也易发生大出血。
(三)老年人
老年人患病毒性肝炎时,肝功能储备较差,病情进展可能较快,易出现重型肝炎,且并发症多,预后相对较差,需加强监护和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