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由病原微生物侵入肠道引发,常见细菌里大肠杆菌致分泌性水样便等,沙门菌致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等,志贺菌是菌痢病原体有相应症状;病毒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常见病原秋冬流行致水样泻等,诺如病毒全年发病冬季高发传播力强致腹泻呕吐;寄生虫里阿米巴原虫致阿米巴痢疾粪便暗红果酱样等,隐孢子虫通过粪-口传播致免疫低下人群腹泻;临床表现为腹泻伴腹痛等,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和直接接触;婴幼儿肠道功能弱感染易脱水需关注,老年人恢复慢易合并基础病要及时就医,免疫低下人群病情重需谨慎治疗。
一、定义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侵入肠道所引起的腹泻。病原微生物通过污染食物、水或直接接触等途径进入人体肠道,在肠道内繁殖并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正常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失衡,从而出现腹泻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二、常见病原微生物及特点
(一)细菌
1.大肠杆菌:部分菌株可产生肠毒素,引起分泌性腹泻,常导致水样便,可伴有腹痛、低热等,儿童感染相对常见。
2.沙门菌:感染后可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粪便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传播多与食用被污染的禽畜肉、蛋类等有关。
3.志贺菌: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体,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较明显。
(二)病毒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多在秋冬季节流行,主要引起水样泻,常伴有呕吐、发热等,易导致婴幼儿脱水。
2.诺如病毒:全年均可发病,以冬季高发,传播力强,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传播,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病程一般较短。
(三)寄生虫
1.阿米巴原虫:可引起阿米巴痢疾,表现为腹痛、腹泻,粪便多呈暗红色果酱样,有特殊腥臭味。
2.隐孢子虫: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导致腹泻,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腹泻可为水样便。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泻(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可呈稀水便、黏液便、脓血便等),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有发热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脱水(表现为口渴、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可致乏力、心律失常等),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低下人群感染后更易出现严重脱水等并发症。
四、传播途径
1.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如食用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不洁的蔬菜水果等)、饮用被污染的水,或接触被患者粪便污染的物品后未洗手进食等。
2.直接接触传播: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时未做好防护,可通过手或物品间接接触病原体而感染。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婴幼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感染性腹泻后易迅速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情况。需密切关注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等,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采用口服补液盐等方式预防脱水,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二)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胃肠道功能减弱,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性腹泻后恢复较慢,且易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感染后应及时就医,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支持,同时需警惕因腹泻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对心脑血管等系统的影响。
(三)免疫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病原微生物后病情可能更严重,病程较长,需积极预防感染,一旦发病应尽早就诊,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抗感染等治疗措施,避免自行用药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