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的临床表现包括皮疹特点(有“四世同堂”特点,向心性分布等)、全身症状(低热、全身不适等,特殊人群症状更重);接触史包括水痘患者和带状疱疹患者接触史;实验室检查有疱疹刮片(可发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病毒学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鉴别诊断需与丘疹性荨麻疹、脓疱疮等区分,怀疑水痘应及时就医,特殊人群要密切关注病情。
一、临床表现
(一)皮疹特点
水痘的皮疹具有“四世同堂”的特点,即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皮疹首先出现在头皮、面部或躯干,然后逐渐蔓延至四肢,呈向心性分布。皮疹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疱疹呈椭圆形,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疱液初为透明,后变混浊,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痂皮脱落后一般不留瘢痕。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皮疹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皮疹通常相对典型,而成人水痘症状可能更重,皮疹也可能更密集。
(二)全身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同时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发热1-2天后开始出疹。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免疫性疾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水痘后全身症状可能更严重,发热更高,皮疹范围更广,并发症发生风险也更高。
二、接触史
(一)水痘患者接触史
询问患者是否有与水痘-带状疱疹患者的密切接触史。水痘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在水痘患者出疹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均具有传染性。如果近期与水痘患者有过近距离接触,如共同生活、同住一个宿舍等,感染水痘的风险较高。对于儿童来说,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场所如果有水痘病例,儿童更容易发生接触。
(二)带状疱疹接触史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病毒可潜伏在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可再次激活引起带状疱疹。如果接触了带状疱疹患者,尤其是其疱疹液,也有可能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而发病。
三、实验室检查
(一)疱疹刮片
取疱疹基底组织进行涂片,瑞氏染色或吉姆萨染色后,可发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有助于水痘的诊断,但该方法阳性率相对有限。
(二)病毒学检查
1.病毒分离:将疱疹液接种于人胚肺纤维母细胞,可分离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但此方法操作复杂,耗时较长,一般不作为常规诊断方法。
2.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等。发病后2-3周,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滴度会升高4倍以上,可用于确诊。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血清学检查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而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可能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四、鉴别诊断
(一)丘疹性荨麻疹
多见于儿童,皮疹为红色风团样丘疹,中央有小水疱,无疱疹破溃后的结痂过程,瘙痒明显,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与水痘的向心性分布、四世同堂的皮疹特点不同。
(二)脓疱疮
好发于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初为脓疱,迅速变为脓性结痂,疱液培养可发现化脓性细菌,一般无全身症状或仅有轻度发热,与水痘的皮疹特点和全身症状有明显区别。
如果怀疑是水痘,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接触史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症状变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等特殊人群,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