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可通过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明确,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且有基础疾病者病情更复杂。一般处理需休息饮食,保持呼吸道通畅;抗感染要根据细菌或病毒感染分别处理;对症治疗包括退热、止咳祛痰;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明确下呼吸道感染的判断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可通过症状(如咳嗽、咳痰、发热、气促等)及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或CT)来明确。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可能呼吸频率增快更明显,成人可能咳嗽、咳痰症状更突出。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人群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时病情可能更复杂。
二、一般处理措施
1.休息与饮食:患者需充分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饮食上要摄入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蛋白质含量高的瘦肉、鱼类,以及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但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对于儿童,要保证合理的营养供给,根据年龄提供合适的饮食;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和易于消化吸收。
2.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可适当多饮水,起到稀释痰液的作用。对于儿童,家长可适当给孩子拍背,帮助痰液排出,但要注意力度适中。
三、抗感染治疗
1.细菌感染相关: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需根据可能的致病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例如社区获得性肺炎常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等,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但具体药物选择要依据患者病情、既往用药史等综合判断。对于有基础疾病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广谱的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菌,但要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导致耐药。
2.病毒感染相关: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多数为自限性,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对于某些重症病毒性感染,如流感病毒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可选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但要注意用药时机,通常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效果较好。
四、对症治疗
1.退热:对于发热患者,若体温不超过38.5℃,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若体温超过38.5℃,可根据情况选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退热药物。例如成人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等,儿童要选用适合儿童剂型的退热药物。
2.止咳祛痰:对于咳嗽剧烈影响休息和睡眠者,可适当选用止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对于痰液较多者,可选用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但要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儿童使用不适合的镇咳药物导致痰液潴留。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下呼吸道感染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呼吸频率、精神状态等。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用药要选择儿童专用剂型,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家长要按照医生嘱咐精心护理,如保证儿童充足的液体摄入等。
2.老年人: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后要更加关注其全身状况,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较快。要注意监测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多种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且适合的治疗方案。
3.孕妇:孕妇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要谨慎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要根据病情轻重合理选择治疗方案,能通过非药物治疗缓解的尽量先采用非药物治疗,需要用药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药物。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要同时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的控制,维持在合理范围,因为高血糖不利于感染的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注意维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可增加平喘等药物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