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降低早产风险,孕妇需定期产检密切监测宫颈长度与内口形态,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卧床休息时多取左侧卧位并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必要时遵医嘱进行药物干预,多胎妊娠及既往有早产史的孕妇需更特殊关注与管理。
一、定期产检密切监测
1.监测宫颈长度:孕妇应按照医嘱定期进行超声检查来监测宫颈长度,一般从孕16-24周开始监测较为合适。通过超声能够清晰观察宫颈的形态和长度变化,若发现宫颈短,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既往有早产史、多胎妊娠等,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宫颈长度,比如每2-3周监测一次。
2.关注宫颈内口形态:除了宫颈长度,还需关注宫颈内口的形态。如果宫颈内口有扩张等异常情况,提示早产风险增加,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给出相应建议。
二、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
1.防止便秘:孕妇要保持大便通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芹菜、菠菜等)、水果(香蕉、苹果等)和全谷类食物等。每天保证适量的水分摄入,一般建议每天饮水1500-2000ml左右。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腹压,容易诱发子宫收缩,增加早产风险。如果通过饮食调整仍存在便秘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安全性高的缓泻剂,但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孕妇应避免剧烈的运动,如快跑、跳跃等,也不宜从事重体力劳动,像搬抬重物等。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可能会使腹部受到冲击,或者导致身体过度劳累,进而引起子宫收缩,增加早产发生的可能性。孕妇可以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每天散步30分钟左右,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又不会对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3.减少性生活刺激:孕晚期应尽量减少性生活,因为性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刺激子宫,引发宫缩,尤其是宫颈短的孕妇,更要注意避免这种情况。性生活时的机械刺激以及精液中的前列腺素等可能会诱发子宫收缩,增加早产风险。
三、卧床休息与体位调整
1.左侧卧位休息:孕妇应多采取左侧卧位休息,这样可以减少增大的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改善子宫胎盘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胎儿的血液供应,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子宫的张力,降低早产的风险。一般建议每天保证左侧卧位休息6-8小时以上,但也无需绝对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以适当更换体位,但尽量以左侧卧位为主。
2.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长时间站立或久坐会使身体的重心偏向腹部,增加腹部的压力,对宫颈短的孕妇不利。孕妇要注意适时休息,每隔1-2小时就活动一下身体,如走动几步、做简单的伸展动作等。
四、药物干预(需遵医嘱)
1.宫颈环扎术:对于宫颈短且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合适的孕周(一般孕12-14周左右)可能会考虑进行宫颈环扎术。该手术可以起到加强宫颈支撑的作用,减少宫颈进一步缩短和扩张的风险,从而降低早产的发生率。但宫颈环扎术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医生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进行严格评估后决定是否实施。
2.使用宫缩抑制剂:如果孕妇出现了宫缩等早产迹象,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宫缩抑制剂来抑制子宫收缩,延长孕周,为胎儿的进一步成熟争取时间。但宫缩抑制剂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时机,并且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多胎妊娠孕妇:多胎妊娠的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明显高于单胎妊娠。对于宫颈短的多胎妊娠孕妇,除了上述一般措施外,更要加强监测,可能需要更早开始监测宫颈长度,并且要更加严格地避免增加腹压的行为等。因为多胎妊娠子宫过度膨胀,宫颈短的情况更容易引发早产。
2.既往有早产史的孕妇:既往有早产史的孕妇再次发生早产的风险较高,对于这类宫颈短的孕妇,在本次妊娠中要更加密切地进行产检和监测,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个性化管理方案,包括更频繁的宫颈长度监测、更严格的生活方式指导等,以最大程度降低再次早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