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门静脉高压症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各种原因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使压力持续升高引发的综合征主要病因有肝硬化、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布加综合征病理生理上有脾大与脾功能亢进、门静脉-体循环侧支循环开放、腹水形成临床表现包括脾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诊断靠超声检查、胃镜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针对基础病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治疗及儿童老年患者需特殊注意。
一、定义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门静脉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持续升高(一般门静脉压力>24cmHO)而引发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主要病因
1.肝硬化:在我国,肝炎后肝硬化是最常见病因,如乙肝、丙肝相关肝硬化,此外酒精性肝硬化等也可导致门静脉高压,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生,引起肝内血管床减少及血管受压、扭曲、闭塞,使门静脉血流受阻。
2.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血吸虫感染后,虫卵在肝内门静脉分支沉积,引起门静脉干支纤维化,导致窦前性门静脉高压。
3.布加综合征:肝静脉或其开口以上的下腔静脉阻塞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多因血管内血栓形成、先天性血管畸形等因素导致肝静脉流出道受阻。
三、病理生理机制
正常门静脉压力约为13-24cmHO,当各种病因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时,门静脉系统血液淤积,使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
脾大与脾功能亢进:门静脉压力升高使脾静脉回流受阻,脾窦长期淤血,脾组织和脾内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脾大,同时脾功能亢进使外周血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破坏增多,出现外周血细胞减少。
门静脉-体循环侧支循环开放: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的交通支代偿性扩张,常见的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可致上消化道大出血)、腹壁静脉曲张、痔静脉曲张等。
腹水形成:门静脉压力升高使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静水压增高,液体漏入腹腔;同时肝功能减退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肝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致肾血流量减少,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水钠潴留。
四、临床表现
1.脾大、脾功能亢进:可通过体格检查触及增大的脾脏,实验室检查可见外周血细胞(如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降低。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表现为突发大量呕血或黑便,严重时可出现失血性休克,出血量大且急,病情凶险。
3.腹水:患者可感腹部膨隆、腹胀,查体可见移动性浊音阳性等。
五、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可观察门静脉系统血管内径情况,如门静脉主干内径>13mm提示门静脉高压,还能发现脾大、腹水等情况。
2.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底有无静脉曲张及其程度,是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重要方法。
3.实验室检查:可了解肝功能(如白蛋白、胆红素等指标)、血常规(有无血细胞减少)等情况,辅助判断病情。
六、治疗原则
1.针对基础病因治疗:如对于乙肝肝硬化导致的门静脉高压,需进行抗病毒等针对乙肝的治疗;对于布加综合征,可根据病情采取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解除血管梗阻。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可采用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治疗、药物(如生长抑素等)治疗等。
3.腹水的治疗:包括限钠限水、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呋塞米等,但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放腹水联合白蛋白输注等治疗措施。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需格外关注其肝脏发育及疾病对门静脉系统的影响,治疗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谨慎选择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脏等脏器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或治疗方式,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非药物干预或适宜的治疗手段。
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各脏器功能,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兼顾门静脉高压的治疗与其他基础疾病的管理,避免因治疗门静脉高压而加重其他基础疾病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