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在避孕药引起和正常月经时有不同特点、差异、原因及对身体影响与应对。避孕药引起的出血时间不固定、量少,因激素平衡被打破致内膜少量脱落;正常月经周期相对固定、量在一定范围,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避孕药出血偶尔可观察,长时多量需调整方法或就医,正常月经异常可能提示疾病,特殊人群有相应情况需关注。
一、出血时间特点
1.避孕药引起的出血
服用避孕药后出现的出血时间不固定,可能是在服药周期中的任意时间出现少量出血。例如,服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时,部分女性可能在服药初期出现突破性出血,一般是因为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引起的,这种出血时间没有明显的月经周期性,可能持续数天。
对于使用长效避孕药的女性,出血时间也无规律可循,可能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对激素水平的影响有关,其出血时间差异较大,有的可能持续较短时间,有的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2.正常月经
正常月经具有相对固定的周期性,一般月经周期为21-35天,平均28天左右。月经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出血量中等,在这个相对稳定的时间范围内。
二、出血量差异
1.避孕药引起的出血
避孕药引起的出血通常出血量较少,多为点滴状出血,一般不会超过月经量。这是因为避孕药影响了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导致子宫内膜剥脱不完整,所以出血量相对较少。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约70%服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出现出血的女性,出血量少于正常月经量。
2.正常月经
正常月经的出血量有一定的范围,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正常月经的出血量相对较为稳定,在这个正常范围内。
三、发生原因不同
1.避孕药引起的出血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是通过抑制排卵、改变宫颈黏液性状、改变子宫内膜形态与功能等来发挥避孕作用的。在服药过程中,由于外源性激素的摄入,可能会打破体内原本相对稳定的激素平衡,导致子宫内膜少量脱落而引起出血。例如,雌激素水平不足时,不能维持子宫内膜的完整性,就会发生突破性出血。长效避孕药主要成分是孕激素和长效雌激素,其作用机制也是通过影响激素水平来避孕,同样可能因为激素波动引起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而出血。
2.正常月经
正常月经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周期性调节,导致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在卵泡期,雌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增殖;排卵后,孕激素使增殖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若卵子未受精,黄体萎缩,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而脱落出血,形成月经。
四、对身体影响及应对
1.避孕药引起的出血
一般来说,偶尔出现的避孕药出血如果不影响日常生活,可先观察。但如果出血时间长、出血量多,可能会导致贫血等问题,尤其是对于本身有贫血倾向的女性,需要引起重视。对于长期服用避孕药出现异常出血的女性,需要考虑调整避孕药的种类或改用其他避孕方法。例如,有些女性长期服用某一种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后频繁出现出血,可在医生评估下更换为另一种成分的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
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贫血、肝脏疾病等的女性,服用避孕药出现出血时更要谨慎。患有贫血的女性本身血红蛋白水平较低,出血可能会加重贫血症状,需要密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患有肝脏疾病的女性,由于避孕药需要在肝脏代谢,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此时出现出血情况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权衡继续使用避孕药的风险和收益。
2.正常月经
正常月经是女性生殖系统功能正常的一个表现。但如果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如周期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月经量异常(过多或过少)等情况,可能提示存在一些妇科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对于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可能会出现月经不规律的情况,但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趋于正常;对于围绝经期女性,月经紊乱是常见现象,但也需要排除一些器质性病变。特殊人群如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女性,甲状腺功能异常会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月经异常,需要积极治疗甲状腺疾病来调整月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