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部分患者发病前有乏力低热等前驱症状或直接发疹,皮肤初始为潮红斑后成簇丘疹变水疱沿神经带状排列多在一侧,治疗上发病24至72小时内用抗病毒药,疼痛明显用非甾体或阿片类止痛,疱疹未破用炉甘石等,破溃用硼酸湿敷等,儿童用药需谨慎优先非药物,孕妇用抗病毒药权衡,老年需关注病情防并发症。
一、症状表现
(一)前驱症状
部分患者发病前可出现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有灼热或灼痛,触之痛觉敏感,此阶段可持续1~3天,也有患者无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二)皮肤表现
初始为潮红斑,随后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丘疹,簇状分布不融合,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于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二、治疗方法
(一)抗病毒治疗
发病后24~72小时内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可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轻疼痛,需遵医嘱规范用药。
(二)止痛治疗
疼痛明显者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严重疼痛时可考虑阿片类药物,但需谨慎评估风险,遵循医生指导。
(三)局部治疗
疱疹未破时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等;疱疹破溃后用3%硼酸溶液湿敷或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避免使用不适合低龄儿童的药物,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孕妇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需权衡利弊,在医生专业评估下决定是否用药,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老年患者:免疫力较低,治疗中需密切关注病情进展,警惕并发症发生,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