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是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室充盈和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表现的综合征,核心病理机制涉心肌重构,非缺血因素如长期高血压、心肌病、瓣膜病等致心肌重构可引发心衰,老年人群常合基础病易因心肌重构发展心衰需监测,有基础心脏疾病人群存较高发生风险需定期评估干预心肌重构进程。
一、慢性心衰的定义与核心病理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由于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以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核心病理机制涉及心肌重构,即心肌细胞、胞外基质等发生适应性变化,并非单纯由心肌缺血引起。
二、心肌不缺血时仍可发生慢性心衰的原因
尽管心肌不缺血,但心肌重构可在多种情况下发生,例如长期高血压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引发心肌肥厚与重构;心肌病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瓣膜病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而诱导心肌重构等。这些非缺血因素导致的心肌重构可使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慢性心衰。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细胞肥大、变性及纤维化,心肌本身无明显缺血,但已出现心衰表现。
三、特殊人群需关注的情况
老年人群: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易诱导心肌重构,即使心肌无缺血,也易因心肌重构逐步发展为慢性心衰,需密切监测心脏结构与功能变化。
有基础心脏疾病人群:如既往有心肌病、瓣膜病等病史者,即使心肌目前无缺血表现,也因已存在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存在较高的慢性心衰发生风险,需定期评估心功能,早期干预心肌重构相关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