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四类,Ⅰ类钠通道阻滞剂依对钠通道阻滞程度及动力学分为Ⅰa类适度阻滞、Ⅰb类轻度阻滞、Ⅰc类重度阻滞,Ⅱ类β受体阻滞剂以美托洛尔为例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发挥作用,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如胺碘酮阻滞钾通道需注意长期使用不良反应风险,Ⅳ类钙通道阻滞剂以维拉帕米为例阻滞慢钙通道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且儿童使用需谨慎。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剂
Ⅰ类药物通过阻滞钠通道发挥作用,依据对钠通道阻滞程度及动力学特点分为Ⅰa、Ⅰb、Ⅰc三类。Ⅰa类药物适度阻滞钠通道,如奎尼丁,可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传导速度、延长有效不应期等;Ⅰb类药物轻度阻滞钠通道,例如利多卡因,主要作用于浦肯野纤维和心室肌,能促进钾外流,缩短动作电位时程;Ⅰc类药物重度阻滞钠通道,像普罗帕酮,可明显减慢传导速度,对心肌自律性影响较小。
二、Ⅱ类β受体阻滞剂
Ⅱ类药物主要为β受体阻滞剂,以美托洛尔为例,通过阻断心脏β受体,降低心肌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速度,从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适用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或儿茶酚胺水平升高相关的心律失常。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物
Ⅲ类药物如胺碘酮,主要通过阻滞钾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对多种离子通道均有阻滞作用,可用于治疗复杂的心律失常,但其长期使用需注意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风险,不同人群使用时需评估风险获益比,尤其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需调整用药考量。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剂
Ⅳ类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以维拉帕米为例,通过阻滞心肌细胞膜慢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减慢窦房结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主要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儿童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因低龄儿童对该类药物的耐受性及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谨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