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由浅部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引起,病因主要是接触传染源等,临床表现有甲板浑浊等及甲周症状,诊断靠真菌镜检和培养,治疗分外用和系统药物,孕妇一般避免系统用药优先外用,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人用抗真菌药需监测肝肾功能并加强局部护理。
一、定义与病因
浅部真菌灰指甲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浅部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组织引起的甲病变。其病因主要为接触传染源,如与灰指甲患者共用拖鞋、毛巾,或身处潮湿环境易接触真菌等,皮肤癣菌是最常见的致病真菌,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
患者甲板可出现浑浊、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变脆易碎、变色(如灰白色、褐色等)、甲分离等表现,病情进展可影响指甲外观及功能,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甲周皮肤瘙痒、脱屑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1.真菌镜检:取病甲碎屑进行镜检,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可初步提示真菌感染。2.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于培养基,可明确致病真菌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四、治疗方式
1.外用药物:适用于轻症或单甲受累患者,如阿莫罗芬搽剂等,需长期坚持使用以达到杀灭真菌、改善病甲的效果。2.系统药物:对于多发或重症患者,可选用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口服抗真菌药物,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用药前需评估患者肝肾功能。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一般避免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以防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可优先考虑外用药物改善症状,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儿童:儿童患灰指甲时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持指甲清洁干燥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系统抗真菌药物,以防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根据身体状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加强指甲局部护理,保持清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