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主要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常位于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等部位性质多为压榨闷痛等持续3~5分钟可因体力劳动等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缓解,危险因素有年龄增长致发病率增加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及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为高危因素,特殊人群中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糖尿病患者疼痛不明显易漏诊女性更年期前后受雌激素影响易现心绞痛。
一、典型症状
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常位于胸骨体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可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因素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
二、危险因素影响
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随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逐渐增高,心绞痛发病几率相应增加。
性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激素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女性在更年期前受雌激素保护,发病率相对较低,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率趋近男性。
生活方式: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肥胖者常伴随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进而诱发心绞痛;缺乏运动也会使心血管功能下降,易引发心绞痛。
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血管压力增高,加重心脏负担,易损伤血管内皮;高血脂会导致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形成粥样斑块,狭窄冠状动脉;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神经,影响冠状动脉供血,这些基础疾病均是心绞痛的高危因素。
三、特殊人群特点
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胸闷、气促等非典型胸痛症状,易被忽视,需密切观察其身体不适的细微变化。
糖尿病患者:发生心绞痛时疼痛可能不明显,易漏诊,需加强对这类患者心血管症状的监测。
女性更年期前后:雌激素水平波动影响心血管系统,可能出现心绞痛,需关注激素变化对心血管的影响,给予相应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