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老年及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人群风险高)、恶性心律失常(男性风险略高及有心肌病等心脏基础疾病者易出现)、心脏结构异常(如肥厚型扩张型心肌病及先天性结构异常人群随年龄增长风险增加)。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得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肌电活动不稳定,极易诱发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引发心源性猝死。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由于血管老化等因素,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相对较高;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的人群,因这些基础疾病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心源性猝死风险显著增加。
二、恶性心律失常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另一关键原因。常见的恶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正常心脏电活动有序传导,而恶性心律失常时心脏电活动紊乱,心室不能有效收缩泵血,导致重要器官供血中断。男性相对女性在某些心脏电生理特性上可能存在差异,使得男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相对略高;本身患有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心脏电活动稳定性差,更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引发心源性猝死。
三、心脏结构异常
心脏结构异常也是引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例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肌肥厚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舒张和收缩功能,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等情况,进而容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会使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力减弱,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的人群从幼年时期起就可能存在心脏结构的异常改变,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逐渐受到影响,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这类人群需要密切关注心脏结构变化及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