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动脉壁形成粥样斑块使管腔狭窄阻塞、冠状动脉因自主神经失衡等因素突然痉挛致供血中断、血管栓塞由血栓等栓子堵塞冠状动脉、血液成分改变如黏稠度增加等影响血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等致心肌需氧与供血失衡,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老年易患且男性绝经前后有风险差异、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加速进程,冠状动脉痉挛精神压力等可诱发,血管栓塞有心房颤动等病史者需警惕,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相关基础病史人群需密切关注。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壁上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会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阻塞,从而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弹性下降,中老年人群更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男性绝经前因雌激素有一定保护作用,风险低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风险趋近于男性;长期高脂饮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粥样斑块形成速度加快。
二、冠状动脉痉挛
某些因素可引起冠状动脉突然痉挛,如自主神经功能调节失衡、吸烟导致的血管收缩等。冠状动脉痉挛会使血管暂时性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供血中断,引发心肌缺血。精神压力过大、寒冷刺激等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在有基础冠状动脉病变的人群中更易发生此类情况。
三、血管栓塞
血栓、脂肪栓子等栓子可堵塞冠状动脉,阻断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壁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堵塞冠状动脉;创伤等原因导致的脂肪栓子进入血液循环后堵塞冠状动脉,均会造成局部心肌缺血。有心房颤动病史、创伤史等人群需警惕血管栓塞相关心肌缺血风险。
四、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情况)会影响血流速度,导致心肌灌注不足;贫血时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心肌供氧减少,也易引发心肌缺血。
血流动力学改变: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肌需氧量增多,而冠状动脉供血不能相应增加时,易出现心肌缺血;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心脏射血受阻,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有高血压、贫血等基础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心肌供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