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典型表现为体力劳动等诱因引发胸骨后等部位压榨性等疼痛持续数分钟可被硝酸酯类药物缓解,不典型表现有非典型部位疼痛及心悸、呼吸困难、乏力等全身症状,老年人群症状常不典型易现非典型表现且病情隐匿,女性除胸痛外易现气短等症状,糖尿病患者易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需靠动态心电图早期发现。
一、典型表现
1.胸痛:为心肌缺血常见典型表现,多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如愤怒、紧张等)、饱食、寒冷等诱因引发,疼痛部位常位于胸骨后、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颈部、咽部、下颌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例如,一项临床研究显示,约70%的心肌缺血患者首发症状为胸骨后压榨性胸痛。
二、不典型表现
1.非典型部位疼痛:部分人群心肌缺血时疼痛部位不典型,如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等可能表现为牙痛、咽痛、上腹痛等,易被误诊为口腔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这是因为内脏痛觉神经传导的牵涉特性,心肌缺血产生的冲动可通过同节段脊髓神经传导至相应体表部位,导致非典型部位疼痛。
2.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悸,表现为心脏跳动不适感、心慌等;还可能有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稍活动即感气促;也可出现乏力,患者自觉体力较前明显下降,容易疲倦等。例如,有研究发现,约20%的心肌缺血患者以心悸为首发症状就诊。
三、特殊人群表现特点
1.老年人群:老年心肌缺血患者症状常不典型,胸痛等典型表现发生率降低,更易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晕厥等非典型表现,且病情变化较隐匿,需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及细微不适变化,因老年人机体反应性下降,对缺血的感知能力减弱。
2.女性人群:女性心肌缺血时症状可能与男性有差异,除胸痛外,更易出现气短、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更年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等因素,心肌缺血发生率及症状表现可能与非更年期女性有所不同,需综合评估。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合并心肌缺血时,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导致痛觉阈值升高,使胸痛等典型症状不明显,更易出现无症状性心肌缺血,需通过动态心电图等检查手段早期发现心肌缺血情况,因为自主神经病变会干扰痛觉信号的正常传导,导致患者对缺血的感知不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