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暂时缺血与缺氧引发发作性胸痛或不适的临床综合征,发病关键是心肌需氧与供氧失衡,诱因有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等,分稳定型(发作相对恒定可缓解)和不稳定型(病情不稳定有心梗风险),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发作常不典型需警惕并及时就医。
一、定义阐释
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急剧、暂时的缺血与缺氧,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机制剖析
心肌需氧与供氧失衡是关键。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能根据心肌需求灵活调节供血。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等病变,致血管狭窄或痉挛时,心肌供血减少,而在心肌耗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情况),心肌供需氧失衡加剧,刺激心脏内感觉神经末梢,进而产生痛觉。
三、临床表现详述
(一)疼痛特征
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颈、咽或下颌部等。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部分患者可感窒息样不适。
(二)持续时间
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多可缓解。若疼痛持续时间延长或程度加重,需警惕病情变化。
四、诱发因素罗列
常见诱发因素包括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刺激、吸烟、心动过速等。这些因素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超出冠状动脉供血代偿能力,从而引发心绞痛。
五、分类情况说明
(一)稳定型心绞痛
在相同强度的体力劳动等诱因下,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相对恒定,经休息或规范治疗后症状可缓解,病情相对稳定。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病情不稳定,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休息时也可发作,有进展为心肌梗死的风险,需密切关注与及时处理。
六、特殊人群提示
(一)老年人
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格外警惕,若出现胸部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治。
(二)女性
女性心绞痛表现可能与男性不同,常不典型,易被忽视,需提高警惕,若有胸部异样感等应及时排查。
(三)冠心病病史者
需严格避免体力劳动过度、情绪大幅波动、饱食、寒冷等诱发因素,遵医嘱规律治疗,定期复查,以稳定病情,降低心绞痛发作风险。